結業論文范文5000字
「環節詞」老年期心理闡發;心理護理
「摘要」老年期是人生的一個特殊期間,其心理、心理均有較著變化,易患很多疾病,因而領會老年期的變化特點,及時予以心理護理,能提高糊口質量,使其高興渡過晚年糊口。
跟著社會的前進與成長,世界生齒老齡化已日趨較著,這已成為21世紀面對的主要社會問題。全世界大于60歲的白叟已達6億,目前全世界大約有50多個國度和地域曾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現有老年生齒1億多人,為全世界老年生齒的1/5,80歲以上的生齒達900余萬。生齒平均壽命遍及耽誤,老齡化問題也日益凸起,跟著人們糊口程度的不竭提高,醫療的改善,疾病獲得優良的救治,心理問題越來越遭到人們的關心。
老年期是人生中的一個特殊期間,是人生的完成階段,也是實現作為人的糊口價值的最初期間,這一期間跟著糊口順應能力的下降,身體情況的減退,容易發生各類心理妨礙,因而對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尤為主要。
1老年人的特點
1.1老年期認知變化:跟著春秋增加,覺的順應性變化最較著。表示為目力較著減退,呈現所謂的“老花眼”;聽力下降,尤以70歲當前較著;味覺、嗅覺、皮膚覺在60歲當前都有較著下降;回憶力下降表示為回憶廣度、機械識記,再認和回憶等均減退[1];思維的變化:跟著春秋的醫學`教育網匯集拾掇增加,腦組織質量和腦細胞數削減,萎縮,思維遲緩。但現實糊口中官員和大中型企業中的決策者大多是50歲以上,以至70歲以上的白叟,表白思維的個別差別是很大的,雖然思維速度逐步變慢,但能夠用經驗、技術或專業學問來填補。
1.2老年人的社會變化:由社會人變成人,社會腳色發生了變化,短期內可能不順應,隨之而帶來情感上的變化,表示為消沉、煩惱、焦躁等。
1.3人格的變化:不平安感次要表此刻身體健康,經濟保障兩方面。因為的失落而誘發的孤單感;因為后代關懷照應的較少,或得到配頭等要素而導致的孤單和苦楚。順應性差對四周的立場和體例趨于被動,眷戀已有的習慣對新很難順應,固執刻板,速度減退,趨于保守。
2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2.1焦炙嚴重:跟著春秋的增加,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減退,易患很多慢性疾病,因為對身體健康問題的擔心,生怕本人得了不治之癥,給家人帶來懊惱,給本人帶來疾苦而焦炙,嚴重不安,以至夜不克不及寐,食欲不振,機體抵當力下降,更容易患疾病,形成惡性輪回。
2.2抑郁:因為離退休后,社會腳色的改變,一時難以順應,認為本人對社會、對家庭沒有貢獻了,成了社會、家庭的承擔,而導致抑郁,也有的喪偶后,一小我獨自糊口,后代都忙于本人的事務,對白叟缺乏關懷、照應,白叟持久糊口在孤單與孤單、枯燥期待之中,久而久之,便感覺糊口毫無意義而導致抑郁,以至有輕生的念頭。也有的持久糊口在疾病的之中感應糊口沒有但愿而采納行為醫學教育網匯集拾掇。
2.3溝通妨礙、人際關系嚴重[2]:老年人因為腦組織萎縮,腦細胞削減、腦功能減退而導致智力程度下降,回憶力減退,、多疑、愛絮聒,對人不信賴、斤斤算計等,形成與家人及四周人溝通堅苦,人際關系嚴重。
3心理護理
3.1確立意義、準確看待身體的變化:人貴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樣。老年人應客觀地認識到歲月不饒人,要準確地看待身體的變化,要按期體檢,發覺疾病及早醫治。不要抱僥幸心理,大意,欺人自欺,耽擱醫治;也不要被疾病,要安然面臨滅亡,認為是天然紀律,要當真地過好每一天,不只應老有所養,還要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3.2連結與的接觸:即與天然、社會和人的接觸。這既能夠豐碩本人的糊口,愉悅表情,又能夠及時的調整本人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順應。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惟上的預備工作,認識到退休是將工作崗亭讓給青丁壯,有益于提高工作質量及工作效率,從而有益于社會成長,避免“養老金滅亡”。退休后多加入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勾當,闡揚余熱。多培育一些樂趣快樂喜愛,使糊口豐碩多彩。
3.3糊口紀律、適度腦體勞動:讓老年人學會放置紀律的糊口與合理的作息時間,按照本人的樂趣、快樂喜愛、體質情況有選擇性、有紀律地進行活動。
包羅跑步、打球、登山、太極拳等體力活動,下棋、打牌等腦力活動,不只能加強體質,還能延緩大腦功能的闌珊,無效地延緩回憶力的減退,思維能力和精神等高級心理功能的減退。
3.4家庭的敦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根本:老年人常會感應孤單,但愿獲得家人的關懷、愛護和照應,因而后代應經常與白叟溝通,遇事與白叟籌議,使白叟獲得應有的尊重,喪偶的白叟獨自糊口,會感應孤單,因而后代應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撐老年人的求偶行為,滿足老年人的希望。
總之,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期間,是身體及心理極易呈現問題的期間。因而應充實領會老年人的變化特點,及時發覺老年人的變化,成立優良的人際關系,連結與家庭、社會的溝通,及時醫治慢性疾病,養成優良的糊口習慣,樹立樂觀、開暢的人生立場,使之高興地渡過晚年。
「參考文獻」
1郭念峰主編。心理征詢師培訓教材。根本學問。民族出書社,P241~248
2丁小媛、牛丁嵐。臨床心身疾病,2005.10(3)277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