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階段,如何穩步提高農村中學英語教育教學質量,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同時,也是擺在廣大英語教師面前的一個棘手的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教師和學生的原因。農村的學校,特別是民校、私立小學,許多都沒有在小學開設英語課,到了中學,上英語課的老師要從零做起,但課程進度又跟不上,有時,顧得了這頭,又顧不上那頭。上仔細了,完不成教學任務。上快了,教師手忙腳亂,學生摸不著頭腦,大家都亂了陣腳,久而久之,學生興趣全無,教師也全無興趣。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只顧完成教學任務,沒有從“精講多練,善導自學,激發興趣,師生和諧”上下功夫,上課這總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以后,英語學習變得越來越重要,社會需要的英語專業人才也越來越多。現代社會倡導終生學習的思想,要實現這一目標,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自主學習能力是終生學習的前提,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是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必經之路。因此,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學會如何學習,以便他們走入社會之后能夠真正實現自主的終身學習。學生在校學習階段,首先要對學科產生興趣,樹立自信心,學會學習,并能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和條件,包括教師、圖書館和環境等,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然后在離開學校以后,就能自己學習,為終身學習作好準備。實際教學中,聽、說、讀、寫既是教學目的,又是教學手段。《英語課程標準》中,對聽、說、讀、寫能力都有著具體的量化要求,聽、說、讀、寫訓練是相輔相成的,在課堂上每一次課應有所側重,不可偏廢。聽、說是英語起始教學的基礎,教師應側重聽、說,逐步培養讀、寫。聽、說主要包括掌握語音、詞匯等的學習和理解,注意聽清、看清,模仿及跟讀,反復練習,讀、寫包括語法、段落及篇章的理解和記憶,也就是要求學生有語法能力、遣詞造句的能力、有效地交流思想的能力。能在預先未知的真實(不是課堂上模擬的)情景使用語言進行交流,填補信息溝,達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能力。同時,要求學生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要有所了解。懂得何時、何地、何種場合,該用什么方式和態度、說什么話,要求得體地使用語言,達到交流的目的。過去的英語教學雖然強調運用語言的能力,但對能力的理解比較狹隘,滿足于學生理解語言形式、完成機械的句形操練、掌握一般的聽、說、讀、寫方面的語言技能。學生掌握了語言知識,只不過是僅僅具備了語言能力,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失望地發現自己聽不懂、讀不快、張不開口、寫不出,不會用語言,更談不上恰當地使用。這就給教材編寫者和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要設法創造交際活動的情景,開展多種形式的交際性活動,例如:角色表演、調查、解題、討論、辯論、采訪、寫便條、寫信、寫日記等,使學生能有充分的機會通過口頭、筆頭交際的訓練。
二、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自學能力
中學生的自學能力主要是指學習語言年知識和運用聽、說、讀、寫的能力。實際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獨立學習英語詞匯的能力
在學習英文字母的基礎上,了解英語語音音素和拼讀規則等的相關知識。進而為學習詞匯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