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心里健康教育論文發表了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進入大學的大學生們心里會有很大的變化,論文對大學生心里的三個階段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大學生心里健康的標準,探討了提高大學生心里健康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心里健康教育論文,教育期刊投稿
1 大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心理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一般將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第一個階段是入學的適應階段。進入大學之后,一切都是新鮮的,新生對大學中的一切事物都非常的好奇,這是剛剛進入大學的時候出現的心理狀態。當這份喜悅感和自豪感平靜下來之后,突然發現,自己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切都很陌生,之前高中結識的好朋友在大學里一個都沒有,全部都是新的面孔。大部分學生都是從很遠的城市來到自己考入的大學的,進入大學之后就會在學校住宿,那么就會面對全新的寢室和室友,新的人際關系也就隨之出現了。而且大學的學習方法都是非常開放的,是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這一點和高中截然不同。高中的時候學生都是在緊張壓抑的環境狀態下度過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考上大學。這些不同讓很多的學生在剛進入大學的時候會出現一定的抵制情緒,很難適應大學的生活,這時大學生原來的心理結構就被打亂了。應該說大學生入學的時候,其心理狀態是最復雜的,如果沒有很好的適應大學生活的話,有可能會影響到整個大學的學習。(2)第二個階段是學生穩定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指的是大學二年級、三年級的階段,這一階段也是大學生全面塑造自己的階段。學生適應了大學的生活,而且全新的心理平衡已經構建,可以說這一階段是大學生生活最穩定,最長久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大學生自己解決,這也是大學生自我塑造的重要過程。很多內向的學生在上了大學之后都變得外向,善于言談了,這就是改變,而且在大學,有很多的社團,學生的實踐就會大大的提高了,在鍛煉自己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很多的挫折,也有解決問題時身心的喜悅,學生的心理素質、實踐能力其實都是在這一時期逐漸被鍛煉出來的,這一時期學生被改變的是最多的。(3)第三個階段就是學生準備就業的階段。這一階段也是學生從學生生活向社會生活轉變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面對不同程度的環境變遷,大學生的心理結構又要被改變了,這次是社會生活。不過這時的大學生已經不再懵懂,經歷了大學生活的磨練,這時學生的心理素質已經很好了,自我意識也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對自己未來人生的規劃也有了想法。但學生自己的想法和社會的現實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大學生在即將就業的這個階段必須提前準備好面向社會的心理準備,認清自己的能力,不能好高騖遠。這時也有很多大學生因就業壓力,心理負擔較重。
2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2.1 智力正常,對學習能夠保持興趣
人一切活動的基本心理條件就是智力,智力能夠真實的反映出一個人處理事務的能力。大學生的智力結構分為六個要素,分別是學生的實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記憶能力。如果學生的智力有問題,那么必然會影響到學生心理水平的發展,只有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才能夠在學習生活中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
2.2 善于調節情緒,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
人是情緒化的動物,情緒能夠影響人的健康,影響人的工作效率。心理健康的學生能夠始終保持快樂、樂觀的心態,對生活是向往的,即使有時有悲觀的情緒出現,也能夠及時的轉變心態,能夠自我調節,而且還能夠適當的表達情緒。情緒其實是非常難掌握的,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控制說明這個學生的心境是非常好的。
2.3 能夠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僅僅是包括認識環境,還有一個是處理個人和環境的關系,心理健康的學生在環境改變的時候能夠真實的面對事實,對環境做出客觀的評價,讓學生自己的行為能夠真實的符合環境的要求,能夠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的現狀有一個準確的認識,能夠讓自己的行為和社會相協調。
3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作用。可以設計并開好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程,挑選精干教師進行精彩講授。通過選修課程的設置,使大學生系統掌握心理學的有關知識,了解身心發展規律,面對問題學會自我調節、自我管理情緒;可以通過討論、表演、游戲、咨詢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興趣,自覺接受教育,潛移默化的使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促進學心理健康成長。
(2)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園文化在學生身心健康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據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美化校園環境,從景觀設計、校園衛生到優良校風,使學生身心愉悅;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通過藝術節、演講比賽、文化月、書畫展等讓學生盡量參與進來,不斷展示自我,塑造自我,使學生在愉快的生活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長;三是充分利用校園中的廣告欄、校報、廣播、校園網等媒介或開展“心理衛生活動月”等活動,向大學生宣傳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四是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置身于社會實踐中,體味生活,感知社會,關心他人,無私奉獻,不斷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打造積極健康的心理。
(3)建立健全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一是要成立心理危機干預機構,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二是要完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在全校范圍內定期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對存在心理問題或不良傾向的學生及早發現,及早干預,防患于未然;三是要設立心理咨詢中心,幫助學生爭取認識自己,把握自己,及時疏通大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心理沖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四是要針對學生階段性特征適時開展針對性教育。如針對新生,應開展養成教育、適應性教育,開展新老生座談交流會,幫助新生順利度過心理適應期;針對畢業生,開展就業咨詢、就業指導等,通過提供就業信息,搭建就業平臺為畢業生減緩就業壓力,舒緩心理負擔。
推薦期刊:《吉林教育》是全國創刊最早和發行量最大的教育刊物之一。1992年被評為”北大核心期刊“。以發展提高中國校外教育的科研成果和學術水平,開展中國校外教育學術交流,促進中國校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為辦刊宗旨。
相關論文
專業專注學術服務 推薦期刊
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
工作時間:9:00 -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