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校在制定有關學生管理的規章制度時,往往把大學生看作是中小學生來管理,從來不讓學生參與,只憑管理者的意愿制定。
摘要:人本主義管理理論是近年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研究的較多的理論,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人本主義管理理論的內涵。然后分析了現行的高等教育管理系統中對學生管理存在的非人本化管理現象,并基于人本主義管理理論針對這些非人本化管理現象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
關鍵詞:人本主義,非人本化管理現象,改進措施,中文核心期刊范文
一、人本主義管理理論的內涵
何為管理,簡單說,管理就是用人以治事的活動,也就是對組織中人、財物的管理,而人則是各種管理活動的核心。“管理是有效地整合組織內的有限資源,以實現組織既定目標和責任的動態創造性活動,毫無疑問,這一活動的發起者是負有責任的人,人是管理的主體”
二、高校學生管理中存在的非人本化現象
從學生方面來說,高校管理的非人本化現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在教育管理中,沒有把學生作為教育和管理的真正主體
目前,很多高校教師還是將學生僅僅視為接受知識的容器,作為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是沿用原來的“滿堂灌”的授課方法,講授的內容過于全面細致,課堂教學仍然是教師一人的獨角戲,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學術討論和辯論。學生也僅僅是服從教師的管理,聽從教師的課堂安排,缺乏選擇權和自主權。 《教育測量與評價》雜志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于2008年7月1日創刊,并面向全國公開發行。該刊由湖南省教育廳主管、湖南省教育考試院主辦,國內統一刊號:CN43-1482/G4,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4-1536,郵發代號42-353,大16開,64頁。分為理論版和高考版。理論版定于每月1號出版,是國內第一本專門研究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期刊。該刊密切關注基礎教育教學和管理中的現實問題,積極推動我國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2.在學校管理中,沒有尊重學生的參與權
在當前很多高校的管理中,管理者僅僅將學生作為被管理的對象,并沒有將學生作為服務的客體,忽視了學生在管理中的參與權。
3.人才培養方面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在學校中,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個性和特點,尤其是高校,大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更是明顯。然而現在很多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并沒有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比如,很多高校,對于學生的出勤率有嚴格的規定,而且出勤率還與學生的平時成績掛鉤,而平時成績又與期末測評有關系,這樣學生的出勤率就與獎學金掛鉤,這種硬性規定,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每個學生能高效學習的時間段不同,有些學生可能在上課的時間,不能高效學習,這樣他可能就會不去上課,自己自由學習。另外,很多高校在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方面整齊劃一,人才培養標準相同,遵循統一的教學計劃,使用一樣的教材,教師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完成統一的課時,缺乏個性化培養。
三、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管理模式,對高校管理進行改革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的尊重師生
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在觀念上尊重人,學生視為管理的主體,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
首先高校的管理者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由管制學生轉變為為學生服務,將人本管理理念扎根于頭腦之中,不能僅僅把學生當作是被管制的對象,而應該把他們當作服務的對象,要真正的尊重他們同時,要變學生的被動管理為學生的自我管理,調動他們參加管理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去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和完善自我。最后,要保障學生的參與權。高校的管理者在制定規章制度時,應該以人本主義管理理論為指導,充分尊重學生對學校事務管理的參與權,不能再僅憑自己的意愿制定規章制度,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學校的管理更具人性化。
(二)要著重構建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
高校的管理者在遵循學生基本的培養標準的基礎上,要允許學生自由發展,允許他們自由選擇專業,自由選課,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師,要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和高效學習的時間段,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
(三)要著重構建以人為本的評價機制
首先,要構建以人為本的學生評價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改革考試內容和試題類型。高?荚嚨闹饕獌热荩粦撛僖詫χR的考核為主,而應該以對學生能力的考核為主,要在考核學生對基本原理掌握程度的基礎上,著重考核學生運用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荚嚨念愋蛻摱鄻踊,在出試卷時,要把握好主觀題和客觀題的比重,主觀題的比重應該大于客觀題的比重,因為,主觀題更能考察出一個學生的能力更能鼓勵學生獨立思考。[3]2.改革考試方法。傳統的高?己朔绞,基本上都是以期末考試為主,而期末考試又以閉卷為主,閉卷考試的弊端就是容易讓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在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考核方法上可以采用閉卷考試與開卷考試相結合,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等方法,這樣更能調動學生考試的興趣和主動性,不再是為了考試而考試。3.改革學生考核標準。傳統的學生考核,往往都是以學生的分數為唯一標準,在以人為本的學生考核中,要增加學生對學生能力考察的標準,比如,可以將學生平時參加的課外實踐活動、參加課堂討論的積極性等作為標準,多種標準綜合運用,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評價。
參考文獻:
[1]芮明杰.走向21世紀的管理科學.[J].管理科學報,1998.4
[2]張鶴.高校學生管理如何突出以人為本[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
[3]王錦.高校學生評價問題及教學策略[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