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政治認同素養培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塊教學的價值所在。針對該模塊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落實政治認同素養培育,可以通過設置情境,引領學生在觀點生成中產生政治認同;可以通過讓學生親歷自主辨識、分析的過程,在史實觀照中強化政治認同;可以通過讓學生聆聽和參與“對話”,引發學生思維碰撞,在價值沖突中內化政治認同。
關鍵詞:政治認同;觀點生成;史實觀照;價值沖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設置的一個全新的模塊,該模塊“著眼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相對集中、系統地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作為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政治認同”關乎學生的成長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確立,也是“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有中國特色的共同標識。落實政治認同素養培育,是思想政治課的使命,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塊教學的價值所在。
一、在觀點生成中產生政治認同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情境教學被越來越多的思政課教師作為落實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情境教學中,通過選擇恰當的案例,可以讓學科內容的“學”與“育”找到更好的落腳點。圍繞“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這一教學內容,Y老師設置的任務是: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潮”在哪。針對任務設置的情境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GDP變化”視頻,第二部分是活動情境———讓學生展示課后的探究作業“家鄉的過去和現在”的對比圖片。在第一部分情境中,教師要求學生概括一下觀看視頻后的感受,有學生回答說,中國GDP不斷上升,歷經這么多年,終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教師追問,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你的心情如何?學生紛紛回答,我很自豪,我為祖國驕傲。在第二部分,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上臺展示“家鄉的過去和現在”的對比圖片展板,比如:七十年代的糧票和現在的淘寶網圖片、崇啟大橋與紅陽港渡口的擺渡圖片、鄉村小河的污染及治理后的圖片,等等。在學生展示和解說圖片的過程中,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學生分別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發展的角度進行了歸納。在生生、師生交流對話的基礎上,教師最后總結:通過剛才的視頻和同學們的展板,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潮”在哪?“潮”在她用40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工業革命上百年的任務,“潮”在她發展了生產力,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政治認同的產生,簡單的“規勸”和強行的“灌輸”都無濟于事。上述環節中,Y老師以“中國改革開放40年GDP變化”這一視頻作為大背景,以學生搜集整理的“家鄉的過去和現在”的對比圖片展板作為小情境,將抽象的觀點還原到事實情境中,引導學生在事實情境中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如果只是以“中國改革開放40年GDP變化”這一視頻作為教學情境,就顯得過于宏觀,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如果只以“家鄉的過去和現在”圖片對比展板作為教學情境,則視域太小,以此生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未免牽強。Y老師的做法,把國家層面的“大背景”與學生身邊的“小情境”放在一起,在宏觀與微觀的統一中引導學生生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這一觀點。與此同時,在生成觀點的過程中,讓學生不知不覺地產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
二、在史實觀照中強化政治認同
“觀照”也叫靜觀,指人在超功利的狀態下對事物特性進行觀察、體驗、判斷等,以智慧而照見事理。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滲透,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如何引導學生理性面對不同觀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科學精神”是達成“政治認同”的基本條件。通過史實觀照得出結論,無疑是科學精神的表現。只有使學生通過史實觀照,親歷自主辨識、分析的過程,才能強化政治認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發展和完善”這課中,Y老師在幫助學生生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這一觀點后,要求學生結合開始的視頻和展板,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能勇立‘潮’頭”進行小組討論。同學們從各個角度進行了分析探討。例如,針對“糧票和淘寶網”展板,分析得出———從生活必需品實行計劃供應到淘寶網購物隨心所欲,這一巨大變化得益于我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改革開放讓我國“富起來”;針對“2004年發黑的鄉村小河”與“2019年綠波蕩漾的鄉村小河”,分析得出———我國對經濟的發展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要求,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持續健康”,反映的是我國經濟發展理念的一次次轉變和創新……在同學們針對展板進行分析探究后,教師緊接著引導學生從剛才的分析探究中梳理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實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創新、以人為本。最后,教師進行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勇立“潮”頭,正是在于我們國家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由此可見,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Y老師的上述做法,讓學生通過對“家鄉的過去和現在”的觀察、比較、體驗、判斷,在“觀照”中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力量”,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而不斷發展的,它的生命力在于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普遍真理,又結合了中國的實際;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引領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不斷“向好”,就是因為它做到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創新、以人為本。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創新、以人為本”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實質。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朱明光教授指出,“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學內容的實施來看,在必修課程的整體架構中定格模塊1,重點在于明確‘精神實質’是什么,此后三個模塊展開講什么是其‘豐富內涵’。”實際教學中,針對“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這部分內容,有的教師把重點放在了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的梳理上。這種處理方式有違教材編寫的初衷,也不利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63教學研究三、在價值沖突中內化政治認同高中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其思想具有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等特點。在教學中,設置一些有價值沖突的問題,引發學生產生思維碰撞,對“辯”的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觀點、結論和理由進行討論、解釋,幫助學生對“所辯之題”形成理性認識,能強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在聆聽“對話”中思考。針對教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文化”這部分內容,Y老師播放了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張維為教授與美籍日裔學者福山于2011年進行的一場被稱為“世紀之辯”的視頻剪輯。福山的基本觀點是: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代表了人類歷史的最高階段,在這個意義上,歷史終結了。張維為教授則毫不客氣地指出福山的這一觀點是“‘歷史終結論’的終結”。辯論涉及了民主與專制、法治與人治等一系列尖銳的政治問題,充分體現了關于“中國模式”和“西方模式”的一些價值沖突。看完視頻后,師生進行了如下交流:師:張維為教授毫不客氣地指出福山的觀點是“‘歷史終結論’的終結”,請用一個詞描述一下他的神態?生:自信。師:他的自信來自于哪里?生1:來自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所取得的成績和進步。生2:來自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理解。……師:8年過去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崛起。這一事實現在可以成為當年張教授辯論中最有力的論據。當下,《這就是中國》《社會主義“有點潮”》等電視節目,呈現了一場場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溫度的時代對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塊教學中,用好這些資源,能讓我們的教學事半功倍。在參與“對話”中思考。在本框題教學的最后環節,Y老師設置了這樣的任務:全球化時代,是“中國特色”更重要,還是“國際接軌”更重要?然后把全班學生分為“中國特色”組(后面簡稱“特色組”)和“國際接軌”組(后面簡稱“接軌組”)兩大陣營,讓學生進行辯論。以下是辯論的一部分,整理如下:特色組:當然是“中國特色”更重要,這樣可以在全球化時代保持社會主義免受侵蝕。接軌組:“國際接軌”更重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特色組:“國際接軌”有可能會導致西方國家的一些觀念,甚至是腐朽錯誤的觀念偷渡進來。接軌組:全球化時代,尤其需要國際接軌,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先進經驗。特色組:香港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國際接軌”看得太重要。不考慮西方的東西是否適合香港發展,盲目接軌導致今天的香港動蕩不安。接軌組:“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造福沿線各國人民,是各國合作共贏的康莊大道。……辯論中,兩大陣營引經據典、各抒己見。思維的壁壘往往能在爭辯論證中得以打破。在辯論的基礎上,兩個組達成了共識———全球化時代,“中國特色”與“國際接軌”都很重要,應該兼顧。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總結: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要搞好“國際接軌”,要學習他國的先進技術、先進經驗等。但是在接軌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有所甄別、有所選擇,在政治上、意識形態上不能接軌,必須堅決抵制任何反對社會主義的言行。
作者:韓梅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