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經濟與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對人才建設的重要性做出了補充和完善。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的第一生產力,是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的主要戰略資源。通過人才的引進,做好外籍人才軟環境的建設工作,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當中。本文對外籍人才軟環境的重要性加以論述,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為做好中國的科教興國工作,夯實可持續創新的發展基礎。
軟環境建設的重要性
軟環境一詞經常出現,它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是一個復雜而又深邃的內容。是指外籍人才在中國創新創業、定居生活的社會條件。多數企業在當代追求意識形態的前提下喜歡招聘外籍人才,完成中國經濟向國際化探索的飛躍。基于此,注重外籍人才軟環境的搭建工作,進一步健全我國人才引進工作,規范外籍人才引進新秩序,為人才培養及管理提出更多解決方案,促進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強化中國在世界上的競爭實力。我國引進外籍人才軟環境建設存在問題我國目前引進外籍人才的模式相對比較單一,主要以傳統的人才引進方式招攬高層次人才,更多的是以資金利益來引進高層次人才。而美國頒布“優惠制”新移民法,每年專門留出2.9萬個移民名額給來自國外的高級專業人才。1990年,布什總統簽署新的移民法,重點向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傾斜,鼓勵各類專業人才移居美國,增加專業人士工作簽證名額。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首先是硅谷刮起了一股新經濟熱浪,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筍,勞動力市場十分走俏,高科技人才奇缺。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勞動力市場的不足,美國政府實施H-1B(短期工作簽證)計劃,每年簽發6.5萬個臨時工作簽證。這種為期6年的臨時工作簽證,允許有特殊專長的外國人來美工作。1998年,美國國會再次通過一項法案,將1999年和2000年的H-1B簽證數額從6.5萬增至11.5萬。目前此類簽證數額已經增至每年19.5萬。我國當前的外籍人才政策內容建立并不全面,在法制、公共服務、人文環境中存有不足,具體內容如下:法制環境外籍人才擁有更豐富的知識內容,同時還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當今世界各國進行人才的爭奪,只有擁有全面的人才吸引政策,才能吸引外籍優秀人才。然而聘請外籍人才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將會牽動許多政府部門,如:當地的政府、人社局等。相關法制條款不但要設置合理,還要擁有特定性。然而我國當前的外籍人才政策建立并不全面,很多外籍人才在工作或居住期間無法憑借現有的法律法規做一些事情,多是以特事特辦的方式解決問題,操作過程既繁瑣且拖沓,為后續吸納人才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并不具備全面化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在外籍人才法制政策的建設過程中,還存有許多不足,依靠當前的內容是無法做到全面吸納外籍人才,所以要做好配套的法制內容,為外籍人才提供全面的法制保障工作。公共服務外籍人才引進應為其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務,這樣才能做到以人為本。特別是關于人才引進的政策內容,需要做好外籍人才在中國工作的薪酬標準,為其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但由于我國對于外籍人才法制內容建設的不夠全面,在公共服務方面出現漏洞,造成外籍人才在住房、薪資、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異;忽略外籍人才配偶、子女方面的保障內容。尤其是外籍人才子女在中國進行教育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當地政府做好硬件設施搭建工作,在大城市還擁有一些知名的國際學校,但在一些二線城市甚至更偏遠的小城市,根本沒有這類學校,需要進行學校的搭建工作,無形中增添了政府的工作的難度。人文環境外籍人才來到中國,除了公共服務保障,還需要做好其他社交方面的保障。由于語言障礙、社交習慣不同等,在中國生活的外籍人才,需要政府對其提供人才幫扶工作,打破人才與本地溝通交流的突破口,然而實際情況是,外籍人才需要進行自我摸索,若做不好這一項內容的突破,對中國會產生極差的認知,造成國際影響。
引進外籍人才軟環境建設有效對策
營造良好的人才引進環境外籍人才的引進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優化現有人才的隊伍搭建工作,從而提升我國整體的知識水平,在此基礎上,有關政策內容應以地方經濟發展內容作為目標,建立科學人才引進制度與規劃,對現有的人才數量、學歷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記錄,勾畫出近年地方經濟發展在人才資源上所需的數量、類別,從而對人才供求方面進行考察及分析,確保自身在外籍人才引進工作上做足準備,做好切實可行的人才引進計劃。
提升我國公共服務,拓寬引才渠道
基于推進實施人才安居樂業,應從多主體內容進行,開展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證,以多方式解決外籍人才來中國的發展的多方面問題。鼓勵地方政府、企業給予人才創造條件,實現其生活、居住等基礎需求,同時,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為外籍人才提供商品住房的定向供應需求,按照不同的補助比例,為外籍人才提供相匹配的購房條件。同時,基于外籍人才的需求,應做好其家屬安置工作。如:子女的教育工作,優化不同資源配置,為其子女提供優質教育供給。特別是在義務教育期間,可以實行就近教育原則,結合外籍人才的需求,運用自選的方式完成其子女的就學安排。特別是有條件的地方,為滿足外籍人才子女教育需求,鼓勵其進入國際學校,可以有效解決其家屬安置的問題。給予外籍人才提供全面的就醫保障。設立人才定點醫院及線上預約線下看病的看病方式,為其提供預約看病、轉診等便利模式。特別是在外籍人才遭遇重大疾病時,可以為其設置診療補貼及重大疾病的保險內容等,完善其就醫需求。為本人及家屬設置電子健康檔案,以定期的方式進行身體的全面體檢。也可以為其設置固定的家庭醫生,隨時對其進行上門的檢查服務,對于上了年紀的外籍人才,可以為其建立一批養療服務基地,一些年紀大的或者在重大疾病后需要療養的人才,可以到基地中接受有關療養服務。完善外籍人才的生活配套服務工作,如:在放寬出入境的相關政策,簡化其審批的流程,為其出入國門營造便利的條件。同時,可以在機場、車站、碼頭等地,為外籍人才提供便捷的通道服務,使其感受到我國對外籍人才的友好程度,感受到高質量的服務內容。針對一些服務內容而言,如:人才落戶、稅收保險等,可以為其提供幫辦服務,減輕外籍人才在國內語言不通、地方不熟所帶來辦事麻煩的困擾。為其提供人才綜合服務體系,可以在線上完成預約服務,動態調整人才服務事項,線下完善服務內容。同時推廣人才服務單獨的窗口,如:有關創業的政策咨詢、項目申報、業務受理等工作。還可以打造我國地方外籍人才數據庫,與獵頭公司相結合,構建外籍人才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幫助外籍人才進入知名的企業等內容,使外籍人才早日選擇到自己喜歡的職業,用自身的能量帶動中國經濟的發展。基于其他的生活而言,也是以開放的政策,為其提供體育、健身等公共服務。拓寬其活動的渠道,完善其文體活動的需求。加強人文環境的建設隨著社會化進程速度的提升,外籍人才的引進工作,更要注重對人文環境的建設。特別是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可以利用歷史文化交流與學習吸引更多外籍人才。同時,還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大力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創新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進一步建立有利于各類人才干事創業和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在注重引資的同時,搞好引智引才,以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使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為我縣的持續發展儲備足夠的人才,努力從機制、政策、環境上,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人文環境。首先是社會對于移民、留學生群體的認知與評價工作,只有社會重視且尊重這一部分的人才,才能讓外籍人才安心留在中國發展,完成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再以更加發展、強大的形勢,吸引一批又一批外籍人才加入中國的建設之中,助力中國成為世界人才大國。
結語
地方經濟的建設,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引進外籍人才的加入,才能更好的發展與完善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工作。所以要做好“軟環境”的搭建工作,完成法制、公共服務、人文環境建設工作,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得到地方政府及企業的重視,在生活、事業、醫療等方面為人才提供保障,才能完成人才的引進,完成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的搭建工作,從而加強地方經濟建設及基建工作的完善。
作者:廖建 胡麗霞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