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是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職業教育論文。
一、職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概述
據統計,中國內地職業學校畢業生超過80%在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在本地就業的學生不到20%。經濟發達地區生產生活條件較好,工資待遇較高,全國各地的的各級各類人才都奔赴經濟發達地區,尋求發展機會,形成了人才聚集效應。中西部地區職業學校為了學校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把學生的就業目的地定位在經濟發達地區,描準經濟發達地區辦學,而忽視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這樣就形成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一是人口過分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引發大城市房價上漲,生活門檻提高,城市管理的壓力增大;二是農民工背井離鄉,引發不少社會問題,如留守兒童、獨居老人等;三是農民工由于不能完全融入當地社會,長期處于身心疲備狀態,影響社會穩定和諧;四是中西部地區大部分青壯年勞力的外出,使內陸地區同樣出現了招工難,嚴重影響當地經濟發展。中西部地區每年投入不少資金發展職業教育,卻不能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反過來為經濟發達地區服務,既影響中西部地區發展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又拉大了中西部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
要解決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問題,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職業學校的主體作用。
二、對解決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問題的思考
1.需要地方政府統籌引導。據筆者及同仁近五年對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調查顯示,中西部地區學生不愿在當地就業的原因主要是:1.當地企業少,就業機會小;2.工資較低,與經濟發達地區差距較大;3.用工不規范,社會保障不健全等。因此,地方政府首要的任務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吸引各類人才。首先,制定政策,重視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樹立“抓職教就是抓經濟、重職教就是重民生”的意識。二是加強正確的輿論導向,確立科學的人才觀,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三是完善高技能人才的選拔機制,通過舉辦競賽、技術創新等多種形式,挖掘和選拔優秀高技能人才。四是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建立憑技能資格得到使用提升,憑業績貢獻確定分配收入的使用待遇機制。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擴大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影響。加大對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和獎勵力度,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五是加大執法力度,確保用工規范,保障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六是創造條件鼓勵職業學校畢業生在當地就業。政府給在當地就業的學生給予一定補助,縮小他們與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學生的待遇差距,規范企業用人待遇,創造便利的生活條件,讓他們能很快融入當地城鎮生活,安居樂業。七是政府牽頭,建立校企合作平臺,通過平臺促進企業與職業學校“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三個對接,使職業教育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密不可分。
2.職業學校可主動對接。職業學校首先定位要準確,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適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立足當地,根據當地產業結構和產業特點設置專業,辦出自己的特色。
職業學校應該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優質的高技能人才。一是政府增加投入,完善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二是學校強化內部管理,提高辦學效益;三是注重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資水平和能力;四是深化教學改革,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校企合作是職業學校成功的必由之路,職業學校應主動地與當地企業對接,走產教融合的道路,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校企共同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與企業開展“定單式”培養培訓、共建實訓基地、互換師資、產學研一體化等多種形式合作。
閱讀期刊: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
《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