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如何加強學校教育創新教育是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創新教育不僅需要更新教育觀念,建立創新教育理論,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構建新的教學模式,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創新教育論文。
知識經濟時代,學校教育將面臨著一場嚴峻的挑戰,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深化教學領域的改革是學校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而構建創新教育理論和與創新教育實踐相統一的創新教學模式.又是奪取這場改革勝利的不可或缺的條件。因此:怎樣科學地構建創新教學模式應該是我們首先面對的一個問題。
一、構建創新教學模式的立足點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對教學具體操作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簡約化的諸要素組合方式及其運作流程的范式。不同的教學模式,它們的要素組合方式及運作流程不同,原因是它們分別歸屬不同的教學理論。創新教育是一種全新的理論,它旨在培養全體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一個學生素質的最高境界,要構建起與這種理論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就必須對教學過程的要素進行優化組合。教學過程的要素有哪些呢?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構成教學過程的要素是:1.教學目標;2.教學內容;3.教學方法;4.教學形式;5.教學效果。因為這是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教師和學生發生聯系、相互作用、協同活動的直接因素。在創新教育的理論指導下.如何優化各要素,分清層次.則是我們實施創新教育的立足點。
二、創新教學模式的特點
創新教學模式構建的關鍵是在創新教學思想指導下教師主體對教學過程直接要素的取舍與優化組合。其中,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師構成創新教學模式的兩個關鍵因素。比如,在應試教育的思想指導下,教師在教育對象上,取向于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而忽視了大多數的學生;在教學目標上,它取向的是培養應試技能,而忽視了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在教學內容上,它取向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在教學關系上,它取向的是采取教師中心主義和權威主義;在教學評價上,它取向的是以分數論英雄等。教師對教學過程的直接要素的不同取舍,就構成了與應試教育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教師灌輸一一學生死記硬背—-教師反復考—-學生僅注重應試。而創新教育則不同,它的實質是一種旨在開發人的身心潛能,養成人的健全個性,培養人的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人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的教育活動。要構建與上述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學模式,必須對教學過程的直接要素進行認真的取舍。一般人們認為有這樣幾個基本特征:教學對象—-必須面對全體學生,克服一言堂:教學目標—――發展以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學關系—民主合作互助;教學過程—主動生動活潑,教學方法一一一啟發內化、轉化,克服死記硬背;教學環境—――和諧愉悅共振;教學評價—――鼓勵、相信、成功;教學主體—――以學生為活動主體,教師對學生進行組織引導教學手段—――多媒體、網絡教學內容―――多樣、開放、生動。這些基本特征反映了創新教學的固有屬性,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創新教學觀,而創新教學模式必須深刻而又完整地體現這種教學觀—――塑造個性.培養創新能力。
三、創新教學模式的框架
創新教學模式,是在素質教育的理論指導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學關系為基礎,以導學的教學程序為主線,充分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通過教學過程諸要素的優化組合,實現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整體素質的共同提高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一個辯證的統一體,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學習,有創新地學習。課堂的主導活動是學生的活動,教師的活動只是一種輔助,融于學生的各項活動中;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離開教師仍可以自己進行學習,但為了避免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必須加強教師“導”的作用,只有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相互配合,才能發揮出其最佳效果。 這樣的模式是: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正確掌握和使用創新教學模式,另一方面要不斷積累和總結經驗,提高教學藝術。主要地是要突出一個“實”字和一個“新”字,讓教室變為學生充分展示其才能的舞臺,變成實現自我創新的場地。
閱讀期刊:創新人才教育
《創新人才教育》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