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完善的學習型社會,這篇成教論文認為在資源共享、教學形式、管理體制等方面推行社區、學校教育資源融合互通是深入開展社區教育,建立完善的學習型社會的有力措施。[2]同時,實現社區、學校成人教育資源整合也是推進社區與學校共同發展的需要。社區、學校教育資源有效共享,能夠彌補各自的不足與缺憾,不僅有利于社區教育開展,也有助于學校教學活動開展。《山西成人教育》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摘要:社區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完善的學習型社會,社區、學校成人教育資源整合是推動社區教育建設的必然趨勢。目前昆山社區、學校成人教育資源整合主要有三種模式:社區培訓學院模式、數字化網絡教育模式、開放大學培訓模式。昆山社區、學校成人教育資源整合的途徑主要有:完善社區教育組織體系、豐富社區學校教育活動內容、建設充實網絡教育資源庫、提高社區教育師資隊伍素養。
關鍵詞:蘇南地區;成人教育資源;整合模式
社區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是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的場所。關于社區資源的理論很豐富,不僅包括社區內的各級各類學校等教育機構,還包括能為社區教育提供服務的各種企事業單位,以及所有的社區公共資源。學校教育資源豐富,學校教師隊伍、設施設備、課程教學、學校環境、文化氛圍等都可以服務社區教育,同時社區中的各種資源也能服務學校教育,社區、學校教育資源整合、開發已經成為發展社區教育的有效途徑。[1]但目前部分地區社區和學校教育資源分配很不均衡,由于缺乏有效溝通和協作,學校教育資源利用率不高,造成資源的浪費,而社區教育資源存在短缺和不足,使得社區教育難以有效開展。因此,為推動社區教育順利發展,需要挖掘和整合社區內現有和潛在的所有教育資源,實現社區、學校成人教育資源的共有、共享。
一、地方社區、學校成人教育資源整合的背景與意義
昆山市2001年正式啟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2010年成功創建國家級社區教育示范區。目前,昆山常住人口接受各類教育培訓比例在75%以上,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在70%以上。2013年,全市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1.6年,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達11.1年。但是,隨著昆山社區教育服務對象范圍不斷擴大以及社區居民學習需求不斷增加,昆山社區教育資源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要。近年來,昆山大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綜合實力平穩提升,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80.01億元,比上年增長7.5%,教育事業協調推進,社區教育質量也在穩步提升,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良好的教育基礎設施為成人教育資源更好的整合與開發提供了可能性。社區教育的性質決定著社區與學校的教育資源整合必須是學校教育資源的社會化和社會資源教育化的統一。因此,以昆山市為案例地,研究蘇南地區社區、學校成人教育資源整合與開發的模式,并探究其實踐的途徑和方法,對于促進蘇南地區社區教育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昆山社區、學校成人教育資源整合的主要模式
(一)社區培訓學院模式
昆山市設立社區培訓學院,把社區、學校成人教育資源整合在一起,成為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的主要場所,有效推進昆山社區教育,提高社區居民文化素質,促進昆山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昆山社區培訓學院及其業務下屬教育機構層級為:昆山市級設立昆山社區培訓學院,各鎮區街道設立社區教育中心,各村民組、居委會設立市民學校。同時,在昆山市社區學院內部設立社區教育辦公室、終身教育培訓中心、課程研發與項目推廣中心、數字化學習服務指導中心,這四個職能機構共同負責昆山全市社區教育指導培訓工作。在昆山社區培訓學院指導下,昆山城區和鄉鎮范圍內社區、學校成人教育資源融合互通。昆山學校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促進學校與社區教育資源共享,實現了教育資源最優化。學校向社會公布開放的設施、開放的時間、管理辦法等,學校管理人員需要做好活動記錄。學校開放設施主要有圖書室、微機室、體育場館等,開放學校教育設施為社區教育提供了優質的活動場所。同時,社區教育資源,如名人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區文化體育活動中心等,也向學校開放,供在校學生使用。
(二)數字化網絡教育模式
昆山市2009年設立“昆山市民學習在線”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將教育資源數字網絡化,社區居民不再需要前往教室接受教師當面培訓,可以選擇在網絡上隨時展開自主學習。“昆山市民學習在線”極大拓展了市民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改變了傳統社區教育模式,為市民終身學習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學習途徑。數字化平臺能滿足5萬人同時在線學習,昆山社區居民可以使用市民保障卡卡號直接登錄,外來人口或沒有市民保障卡的社區居民也可通過注冊登錄。為保障數字化平臺正常運行,市社區培訓學院設立數字化學習服務指導中心,各區鎮社區教育中心設立數字化學習信息中心,各村民組、居委會設立數字化學習教室,均配備有計算機、投影儀等設備,并有專人指導社區居民網上學習。“昆山市民學習在線”數字化學習課程主要包括:系統分屏課程、單視頻課程、地方特色課程、動畫情景課程等,主要內容是有關生活、技能、理財、地理、文學、藝術、家庭、健康、歷史、科技等。截至2013年底,網站共發布2700門課程,優質課程吸引昆山市民廣泛參與。
(三)開放大學培訓模式
昆山開放大學作為首批全國示范性基層廣播電視大學,已經形成一定的辦學規模,擁有豐富的硬件資源、課程資源,良好的網絡平臺和師資隊伍,能夠為社區、企業提供各種技能培訓和學歷提升學習。如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證書等基礎能力提升培訓、會計上崗證等從業資格證書培訓、機械制圖員等專業技能證書培訓、創業與就業等崗位能力提升培訓,還提供工程管理等本科、工商企業管理等專科學歷提升教育學習。同時,昆山開放大學一些優秀的學生社團也參加到社區教育中來,實現教育資源共享,使現有教育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如昆山開放大學校園舞蹈隊和街舞社不定期參加社區活動,為社區居民進行文化表演,也提供舞蹈和街舞公益培訓。昆山話吧是昆山開放大學一個學習傳承昆山話的校園社團,現在也將培訓活動延伸到了社區,招募了30多名來自學校、社區的志愿者,深入各社區,為社區內新昆山人提供學習昆山話公益培訓。
三、昆山社區、學校成人教育資源整合的基本途徑
綜合上述成人教育資源整合三種模式,結合昆山實際情況和具體做法,發現昆山社區、學校成人教育資源整合的途徑主要有:
(一)完善社區教育組織體系
昆山市社區、學校教育資源整合組織領導體系完善,能夠充分利用社區、學校各類教育資源,滿足新形勢下昆山社區居民日益變化的教育需求。能夠做到所有社區居民,只要有學習愿望和學習要求,都能夠在社區培訓學校或昆山市民學習在線平臺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接受系統、規范的教育培訓。
(二)豐富社區學校教育活動內容
社區學校常年開展各種類型的社區教育活動,充分調動社區居民活動參與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社區教育的職能。社區教育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1.為社區居民提供系列培訓菜單,充分滿足不同社區居民的培訓需求。如針對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針對外來人口的技能培訓、針對農轉非人員的適應城市生活培訓。2.舉辦系列知識講座,如心理衛生、健康養生、家庭綠化、烹飪美食、家政服務、社交禮儀、法律法規、旅游攝影、書畫藝術、戲曲歌唱、消防安全等相關知識講座等。3.成立各種文化體育活動隊,豐富社區居民生活,如舞蹈隊、乒乓隊、秧歌隊、老年門球隊、棋牌隊等。4.舉辦各類節慶活動,如三八婦女節、金秋藝術節、科技節等。但舉辦節慶活動有明顯的階段性特點,不能做到把教育資源分配到社區教育的全過程中。[3]5.設立街道藝術團、“夕陽紅”義務輔導站,表演群眾喜愛的文化體育活動,利用寒暑假輔導城市留守兒童。
(三)建設充實網絡教育資源庫
“昆山市民學習在線”向全市社區居民免費開放,課程多,涵蓋范圍廣,內容全面,貼近社區居民學習需求,社區內居民能夠便捷地接受教育和培訓。近兩年來,居民在線學習的人數達到了戶籍人數30%,星級學員不斷增加。教育資源網絡化是社區、學校教育資源融合的必然趨勢,社區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健康、特長、興趣、職業、工作性質、學習方式、生活節律等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主動學習。
(四)提高社區教育師資隊伍素養
昆山社區教育師資隊伍主要以專職教師為主體,兼職教師為補充,志愿者為輔助。社區教育志愿者中既有社會青年,也有退休老干部、老教師、專家、學者等,以及各行業內知名人士,組成社區教育專家顧問團和講師團,廣泛開展各類社區教育培訓活動。學校教師也積極參與社區教育,成為一些課程講師團的成員。總之,社區教育終極目標是建立學習型社會,社區、學校教育資源融合是發展社區教育,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必然選擇。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