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以“與變化:新,現代化”為主題的第十二屆中國粹大會在召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舊事文化推進會會長李東東,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黨組高翔出席大會并致辭。復旦大學與國度管理研究核心研究《收集群體性事務迸發機理:“屬性”與“事務屬性”雙重建模研究基于195個案例的定性比力闡發(QCA》入選“第二屆(2013年度)全國舊事學優良論文”。
由中國舊事文化推進會學分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舊事與研究所結合舉辦的此次會議聚焦傳媒變化,大學舊事與學院副院長崔保國傳授、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舊事學院沈浩傳授、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別離作了題為《學研究的新起點以傳媒研究為核心的學》、《數據舊事:大數據時代的可視化與使用》和《收集場的生態管理》的主題講話,對大數據時代的學成長及收集指導等問題作了專題闡述。
除主會場外,本次大會還設置了5個分論壇,別離是“新與”“與社會”“與文化”“第三屆中國人際論壇”和“舊事思惟史論壇”。每個分論壇均有來自全國各研究機構、高校舊事院系、單元的20余位專家學者或在讀博士生引見他們的理論概念和最新研究。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舊事與研究所所長唐緒軍研究員還發布了“第二屆(2013年度)全國舊事學優良論文”遴選成果。據引見,“第二屆(2013年度)全國舊事學優良論文”從8600多篇論文選出10篇學術論文和5篇營業論文,我核心李良榮、鄭雯、張盛合作完成的《收集群體性事務迸發機理:“屬性”與“事務屬性”雙重建模研究基于195個案例的定性比力闡發(QCA》一文獲選此中。
《收集群體性事務迸發機理:“屬性”與“事務屬性”雙重建模研究基于195個案例的定性比力闡發(QCA)》
作者:李良榮、鄭雯、張盛
原載:《現代》2013年第2期
遴選看法:
《收集群體性事務迸發機理:“屬性”與“事務屬性”雙重建模研究基于195個案例的定性比力闡發(QCA)》一文,測驗考試采用定性比力方式(QCA),利用響應的軟件東西,將195個收集群體性事務作為一個樣本進行闡發,在諸多針對收集群體性事務的研究中,具無方法上的立異性。該項研究在使用軟件做數據闡發之前,進行了充實深切的理論闡發和會商,并以此為根本提出假設,因而是一項具有理論導向特征的研究,從而使其對通過軟件獲得的發覺的注釋,具有較為充實的學根據。
獲感言(李良榮傳授):
這是我和我的學生在舊事學與社會學、學交叉學科的新的摸索,獲是對我們摸索的激勵!感謝同業厚愛與支撐!
論文摘要:
目前收集群體性事務發生的頻度、烈度、參與人數都日漸上升,社會也呈現了新特點,這些問題都亟待回應。本文通過對2010至2011年間發生的195個收集群體性事務進行大樣本案例量化闡發,摸索收集群體性事務的迸發機理。本文結論認為“配合的好處”“事務發生地”“首發”“首發”“地方參與報道”5大體素是收集群體性事務迸發的環節成因,其他要素同樣參與著收集群體性事務迸發。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