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城鎮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務為特征的地域系統。小城鎮位于農村之首、城市之尾,與農村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點;又與大中城市關系密切,是大中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和后盾。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在市場經濟逐步成熟的今天,影響小城鎮經濟發展的因素不斷涌現,并且是變化著的。隨著城鎮建設投資主體由單一向多元化發展,不可預測因素增多,于是對傳統的城鎮規劃方法和理念提出了挑戰。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城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闡述了小城鎮建設中應把握的原則,最后重點從四方面詳細探討了小城鎮規劃建設中的措施。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特色,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
一、目前小城鎮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與世界城鎮化水平相比還是偏低的,尤其是城鎮化水平嚴重滯后于工業化。研究表明,進人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城鎮化滯后于農村工業化的程度加大態勢。
我國城鎮化滯后的主要原因有基本國情的制約,有思想認識的局限,更有經濟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對農村人口城鎮化的發展趨勢缺乏認識,而把農村人口長期穩定在農村視為社會穩定的標志。對發展和建設小城鎮的問題,對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問題,對實行城鄉一體化的問題,都沒有清楚的認識。
(二)小城鎮規模小,難以發揮聚集效應和規模效益
小城鎮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產生一定的聚集效應。理論研究表明:當一個小城鎮人口在5萬人以上,鎮區人口在2-3萬人時才能產生一定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益。目前我市鎮區常駐人口在3萬人以上的鎮還沒有,因此很難產生聚集效應。其次小城鎮在聚集企業、勞動力和經濟總量等方面能力也較弱。大部分鄉鎮純粹是“吃飯財政”,政府根本就沒有錢投在小城鎮建設上。
(三)規劃方案編制與實施缺少公眾的參與
我國的城鄉規劃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工作系統,從規劃編制、修訂、審批到實施,都是行政部門內部操作,絕少向外界公布,人為造成城鄉規劃建設信息的神秘。公眾對城鄉規劃的參與度不高,對規劃的實施監督就難成氣候。現在的城市規劃還局限于工程技術領域,規劃師的培養也著重于工程技術知識方面,缺少社會動員、社會組織和社會活動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這也影響到公眾參與的開展。
(四)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協調
目前由于決策層對小城鎮規劃的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把規劃看成是小城鎮建設的“龍頭”,在注重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忽視環境保護設施的同步建設,造成各種污染物排放量急劇增加,使小城鎮環境狀況日益惡化。中國小城鎮環境問題主要來自于生產企業,其中高速發展的鄉鎮企業(主要是占鄉鎮企業總產值約75%的鄉鎮工業)是小城鎮環境的重要污染源。
(五)小城鎮缺乏地域特色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小城鎮為主要聚居點的新一輪建房熱潮席卷大江南北。而材料、設備、施工的趨同化,使得從南到北都是枯燥單調的方盒子樓房和粗陋的裝飾。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喪失,地方材料和有科學價值的傳統技術方法被棄用,全國各地小城鎮住宅已經沒有明顯的地域特征。
二、小城鎮規劃中應把握的原則
(一)人性化原則
“以人為本”是小城鎮新區規劃設計應遵循的最基本的首要原則。因此,小城鎮新區規劃應充分考慮到鎮區居民和周圍村莊的農民們各方面的需要,針對老城區中顯現出的各種弊病,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進行全面的人性化的規劃設計。
(二)文化特色原則
“歷史文化傳統是小城鎮所特有的,它是城鎮特色中最內在、最具有恒久力的東西”。因此,小城鎮新區規劃設計應結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鎮文化的涵蓋面很廣,除了歷史文化之外,還包括民族文化、經濟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諸多方面。新一輪的小城鎮新區規劃應突出文化原則,塑造小城鎮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鎮新區規劃僅僅當成規劃去做,而要更深一層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規劃設計人員在對小城鎮新區進行規劃設計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小城鎮歷史、地域、建筑、民族、產業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三)生態原則
生態園林城鎮是今后城鎮發展的必然趨勢。生態設計是小城鎮趨向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結合生態建設進行景觀設計,使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協調統一,是建設生態園林城鎮的必然選擇。因此,強化生態理念、注重景觀設計是新一輪的小城鎮新區規劃應該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則。
三、小城鎮規劃建設中的要點
(一)更新規劃設計觀念
就規劃設計而言,當前首要的問題是要更新觀念。較長一段時期以來,城市規劃建設將城市經濟發展作為首要的任務來考慮,過度強調經濟效益優先的原則,以致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被嚴重忽視。因此,新一輪城鎮規劃應將中央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作為城鎮規劃的指導思想。這一指導思想應在節約用地、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處理好城鄉關系、照顧低收入階層和弱勢群體等方面得到充分體現。目前,我國小城鎮的布點過多,一方面管理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建設成本高,這很不利于小城鎮的發展.應該合理地進行鄉鎮、村、組的合并,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體系。
(二)加強公眾參與管理的信息化服務
當前,在城鎮規劃管理上人情因素與長官意志均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在國家推行政務公開的大背景下,規劃管理部門應積極實施規劃建設項目的公示制度,讓廣大公眾參與規劃建設管理工作。采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規劃的信息化管理是實施科學管理,抑制不正之風的有效措施。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數字城市,市民和投資者都可以通過電子觸摸屏查詢了解城鎮建設情況。政府也能及時掌握土地利用、基礎設施、社會服務等動態信息,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三)小城鎮建設要突出特色
關于小城鎮的特色問題,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保持特色要尊重當地的文脈
每個鎮的發展都有它的背景與傳統,我們后人發展應該尊重這個歷史,小城鎮發展不宜搞大拆大建,用保護、改造及新建同步發展的辦法來建設小城鎮,如英國規劃界對他們歷史文化名城加以保護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現在這些被保存下來的古建筑,已成了世界性旅游資源,古建筑產生了巨大的魅力。蘇格蘭的愛丁堡,就是以古色古香的城堡、街道和建筑,吸引了世界上大量的游客,每年的GDP總額中,有30%來自于旅游業的貢獻,有的城市甚至達到60%。他們想不到當年通過合理的城市規劃把眾多建筑保留下來,使后代受到了那么多的恩澤。
2、特色是多方面的
小城鎮特色現在被很多人局限在建筑特色上,這是十分片面的。其實,小城鎮特色涵蓋文化特色、環境特色、建筑特色,甚至當地的風俗習慣、風味小吃、地方方言等諸多方面。
3、結合景觀設計,強化小城鎮建設的特色
要強化小城鎮建設的特色,景觀設計是一條重要途徑。景觀設計是對一條街、一個城鎮空間、一個重點地段的景觀品位的設計,是處理建筑單體與環境整體協調關系的關鍵,是獨立于規劃和建筑設計的工作。通過景觀設計加強城鎮空間、主要街區和重點地段的景觀控制,避免建筑設計的盲目性,達到強化小城鎮的特色的目的。
4、結合建筑設計,塑造小城鎮建設的特色
小城鎮的建筑設計一定要在規劃的指導下進行,要突出建筑作品的藝術性,突出精品意識,建筑物的尺度、色彩等要突出個性,形象新穎,體現建筑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統一,一些建筑物如橋、塔、古城墻等統統因其造型獨特,體現突出或具有歷史意義等成為城鎮中特有景觀。
(四)小城鎮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與配合
近年來,作為農村中心的小城鎮人口增長過快,由此帶來的小城鎮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城鎮建設對環境的破壞,歸根結底都是人與自然的對抗,超越環境容量與生態承載力的結果。因此,生態型小城鎮規劃要從城市與自然環境和諧觀出發,體現生物圈與技術圈的協調,人與環境和諧相處。因此,生態城市規劃要特別注重人與環境系統協調一致的原則,鄉鎮的工業布局、人口規模,不能超越環境提供的保證程度。而且要注重城鎮布局與自然山川的有機結合,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和利用已有的自然因素,可以把遠處的自然景色,如高山、海洋等“借用”或“引入”到城鎮中來,加強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接觸,從而能夠更有效地保護自然生態平衡,創造一個更為貼近自然的宜人生存環境。
(五)提升小城鎮的配套功能水平
要吸引和承載大批人群進城鎮,不僅要有好的市政設施,更要有完善的配套功能。。為此,城鎮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打造優良的人居環境,著力提升配套功能。
一是形成水清、燈明、路潔、地綠的靜態環境。從目前發展的情況來看,城鎮綠化相對比較忽視,其實綠化是美化的重要方面,在塑造人居環境和城鎮形象中,綠化與道路等基礎設施一樣重要。工作中要遵循植皮的地帶性,選擇鄉土喬灌木,并少量引進外地樹種和花草,達到投入少、見效快的效果。
二是提升教育、文化、衛生、治安等動態環境。如城鎮中帶“中心”字號的如中心幼兒園、中心小學、文化中心等設施和機構,要按社會事業建設發展規劃,做大做強,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心。
三是營造城鎮特有環境。某些城外無城中有的設施要適量建設,有條件的鎮要根據可能集中財力予以建設,如公園、廣場、影劇院等綜合性、群眾性、大眾性的文化娛樂場所,對城鎮功能配套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結語
綜上,發展小城鎮,推進鄉村城市化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推動中國城市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在小城鎮規劃實施時還有許多問題要加強研究,我們應以發展的眼光不斷學習,遵循小城鎮規劃建設的原則,借鑒并吸收國際先進的經驗、技術,以促進我國小城鎮建設走向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張敬梓.小城鎮居住區規劃建設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
[2]范圍,李國慶.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小城鎮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4.
[3]張波.小城鎮規劃建設與管理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1.10.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