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通過對廣州、深圳、珠海等一些城市道路空間特征的探索,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對我城市道路空間特征作出一定總結,僅供參考。
關鍵詞:實例分析,城市規劃,城市道路空間,空間尺度,路面實體元素
我國城市經歷了無數次的變遷,但在交通方面確一直是一段較慢的發展進程,因此為人們創造出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道路成為了我國城市規劃設計的重中之重。筆者結合個人長年的工作經驗總結認為,讓行人感覺安全舒適,讓駕車的人感到暢通無阻,才可以算是最好的城市道路空間。然而,許多城市在建設中卻忽略了這兩個要點,或者其中的某一點。究竟什么樣的道路空間最令人滿意呢?
一、美好城市道路空間如何定義
縱觀我國多個城市道路發展狀況,例如深圳的深南大道、珠海的情侶路、廣州的中山大道、解放中路、新港東路、鹿景路、中山五路及大學城內部的道路等都體現了我國城市道路設計的優越性。舉例分析如下:
深圳的深南大道雖然是一條城市對外的快速路,但其同時承擔了城市內部功能。道路設慢車道、快車道、人行道、綠化帶,紅線寬度達140米,兩邊綠化帶各30米,建筑與道路空間具有較大的綠化緩沖空間,并種植了遮陰性較強的高大喬木,雖然屬于城市快速路,但人走在路上同樣感覺安全舒適。完成了整個城市道路與路旁建筑的有機結合,帶給人們視覺上的滿足效果。
珠海情侶路為城市主干,道路寬50米,雙向6車道,情侶路沿海邊從南向北,長達18公里,右依高山大廈,左臨碧海歸帆。道路沿線以濱海、開放公園、大面積綠化緩沖空間、低密度的建筑景觀、雕塑、座椅為主。是珠海市的北大門,也是珠海的重要名片,完美的展現了珠海體現的溫暖的城市空間效果,給每一位剛進入珠海市的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鹿景路為兩個車道的城市景觀支路,道路寬度為7米,人行道寬約1.5米,沿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猶如進入世外桃園。道路竄接職業學校、高爾夫球場、開放式的鹿湖公園、廣州藝術博物館及低密度居住小區。設有管理、售賣、休憩、停車位等服務設施。雖然道路狹窄,但幾乎沒有塞車現象,人走在馬路上感覺安全舒適,非常適合散步、慢跑。營造的是城市道路與兩旁建筑相配和諧的畫面,滿足了整個城市的韻律感。可是在此唯一不足的是沒有自行車道。
二、美好城市道路空間特征
綜合了這些美好的城市道路空間案例,可以得出無論是城市快速路、城市干道還是城市支路,其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共同空間特征:
2.1.道路空間尺寸與道路功能結合較好
適宜的道路空間尺寸包括了道路寬度要符合道路的交通功能,道路寬度與兩側建筑物要有合適的寬高比例。如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中的同等級城市道路寬度必然要求比小城市的寬,小城市在發展中也要根據城市定位考慮將來城市發展中增長的交通量,預留足夠寬的拓展空間。同時,不同的道路寬度,兩側的建筑后退及建筑高度也有不同的控制要求,基本準則要求道路與建筑的寬高比不小于1:1或者0.8,如果小于這個比例,人走在路上,往往會感到壓抑,如果大于這個比例,往往又使人感到空洞與冷清,給讓人帶來不好的情緒。
深南大道不僅作為深圳市的一條快速交通干道,同時也是深圳市的景觀窗口,它由西往東分別串接了科技園、世界之窗、錦繡中華、經過竹子林到中心區、上海賓館、華強北、地王大廈、東門。深圳幾乎所有建筑的、商業的、景觀的經典,都在這條城市道路上展現。深南大道長28公里,紅線寬度達140米,其中路面凈寬80米,兩邊綠化帶各30米,并在路中間預留了16米綠化帶,超大的紅線寬度尺寸曾引來非議,可作為特區的深圳,車水馬龍的交通,超高層、大體量的建筑,如果沒有這樣寬敞的馬路、大氣的綠化帶,無疑會造成交通阻塞,景觀生硬,就沒有今天人們所謂“進入深南大道,馬路的寬闊與整潔讓人不禁心情也敞開了”的說法。
空間界面包括了硬質界面及軟質界面,硬質界面多指建筑界面,軟質界面多指綠化、河湖水系界面。優美的空間界面主要包括了整齊有序、統一協調的建筑界面、廣告界面,成片成組的綠化界面,或建筑融于綠化中的柔性界面。在城市規劃上多鼓勵道路沿線種植綠化帶,淡化城市中的硬質建筑界面。深南大道、情侶路、鹿景路這些道路沿線均多以生態綠帶、濱水空間、城市公園、及低密度建筑為主,道路沿線的綠化景觀斑塊較強,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反之,城市道路單純的硬質界面不宜過長,否則,道路沿線會顯得過于生硬、呆板。如廣州的廣園中路、南州路等。
2.3.設置人性化、個性化、藝術化的路面實體元素
路面實體元素設置包括①具有實用性的路燈、路鐘、坐椅,電話亭、郵筒、垃圾筒、公交站亭、地下道口、人行天橋等,②具有審美性的藝術鋪裝、街道樹、花壇、噴泉、雕塑等戶外藝術品,③具有視覺傳達性的交通標志、路標、路牌、海報、地面標志等。精工細琢的園林式的道路是人工藝術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再創造,它所體現的姿態美、意境美、蘊含著文化與藝術的融合與升華,使人感到親切、舒適、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現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標志。④具有傳達愉悅心情的涂色建筑。如橘色的圍墻,綠色的垃圾箱,褐色的樹樁等。
因此,在城市道路建設或整合中,鼓勵采用新技術、新設計、新工藝、新材料,合理科學的設置人行道、公交車站、治安崗亭、書報亭、洗手間、坐椅、停車位、果皮箱、自行車架等道路元素;合理設置立體式過街人行設施,構建安全、舒適、便捷的行人過街系統,為市民出行安全添保障;鼓勵建設港灣式公交站,建設平交路口行人安全島,創造更好的行人交通環境;根據道路的不同定位、不同寬度,因地制宜地增建綠化設施和品種,降噪防塵,并進一步提升道路的景觀效果;因地制宜,增設自行車道。
三、城市道路空間規劃控制思考
美好的城市道路空間,離不開合理科學的城市規劃控制管理,離不開安全有效的建設實施。目前,許多城市在規劃建設上,基本已能做到先規劃,后建設,這也大大保證了城市道路空間尺寸、空間界面在宏觀層面上得到有力控制。可令人擔憂的是,在一些舊城改造中,為使經濟利益達到平衡,逐漸出現了規劃管理者又妥協于開發商,采用高容積率,低密度的建設模式,一座座高樓大夏拔地而起,使一些原本狹窄的城市街道更加顯得狹窄與壓抑。而在城市新區的建設中,又過分單純地追求城市建設速度,在滿足基本道路功能的前提下,忽視了原有的地域自然景觀要素、地域文化要素,從而造成道路景觀千篇一律,缺乏內涵。對于這些問題,規劃工作者要引起重視,必須加強宏觀調控手段,做到正確引導,嚴格控制,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既要保證物質文明建設,又要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給居民營造一個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
四、結語
隨著我國物質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增,我國城市道路設計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因此如何建立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許多道路的建設總是不盡人意,發展中的城市多數要么只追求有路可行,要么單純地追求雄偉壯觀的綠化形式,然而卻忽略了人的基本需求。作者分別從城市道路功能、空間尺寸、界面控制、道路內實體元素的整理、剖析等方面作出了研究,總結出如何構建美好的城市道路空間結構。意在引起規劃建設工作者對道路規劃建設的重視,在滿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同時追求道路的生態化、個性化、人性化及藝術化。
參考文獻:
[1]童林旭;地下空間與未來城市[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5年03期
[2]奚江琳,錢七虎;中國大都市地下空間后發優勢的探析[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5年03期
[3]韋治新;;淺談城市道路施工技術管理[J];中國城市經濟;2011年14期
[4]彭芳樂,孫德新,袁大軍,廖少明,朱合華;城市道路地下空間與共同溝[J];地下空間;2003年04期
[5]李曉紅,王宏圖,楊春和,賈劍青,胡國忠;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問題的探討[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5年03期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