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東湖分校院摸索結業論文“雙軌制”
生想結業先上“法庭”
跟著法槌的一槌定音,“”宣判“被告”居心成立,模仿法庭的審訊竣事。登時,現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接著教師對全數由學生參與的審訊過程進行了點評,其他6名評委現場打分。
這是近日武漢大學東湖分校院模仿法庭上的一幕。該校院改變保守的一篇論文結業模式,實行結業論文“雙軌制”,在專業114名大四學生中,奉行法庭模仿審訊和論文連系的體例,法庭上的表示和制造完整的卷占60%,論文占40%。
“作為學院,在一本、二本之間的我們處于激烈合作的劣勢境地,這需要我們從本身出發,尋找有助于在這場比賽中脫穎而出的策略。”談到此次的初志,該校院院長崔明霞暗示。
據指點教師馮玥引見,結業論文“雙軌制”模式對學生的分析本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模仿審訊全過程的演示,不只要肄業生具有結實的專業學問,更是對其組織能力、言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的一次全面查核,而判決又能夠檢測學生對所學理論和法令條則的現實使用能力。“要想通過查核,結實的理論根本、優良的團隊合作能力、矯捷的應變能力等,樣樣不成貧乏。”
目前,此項尚未全面推開,該校采納志愿選擇體例,在2011屆114名結業生中,已有22人選擇了“上法庭”模式,其余學生還按保守模式寫作結業論文。選擇新模式的22論理學生被分成4個小組,組織本年的模仿審訊演示。第一個選擇“上法庭”的學生周瑾說:“我認為‘上法庭’這種模式遠比只寫一篇結業論文更具挑戰性,我想測驗考試這種挑戰。”
據悉,這項“雙軌制”,來崔明霞掌管,馮玥、張永兵等7名教師參與的一項課題——“本科結業論文寫作與答辯模式”。該課題成功申報了2010年湖北省高檔學校省級講授研究項目,是全省學院中獨一申報成功的類講授研究課題。
■本報記者 程墨 通信員 戴麗麗
《中國教育報》2011年1月18日第2版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