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是人們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重要方法,有助于人們樹立正確的科學思維體系和形成科技發展的戰略眼光。“三農”問題是目前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報告針對“三農”問題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戰略具有時代性意義。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涉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充分遵循了自然辯證法規律,自然辯證法思想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自然辯證法;“三農”問題
自然辯證法是研究自然界及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規律、一般方法的學科,對自然科學內容和自然科學的產生發展做出了總結概括,并為科學發展提供了思維體系和方法論[1]。“三農”問題是目前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針對“三農”問題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從農業、農村、農民三方面多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含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處理等,系統、辨證、科學地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充分遵循了自然辯證法規律,并將自然辨證的思想和方法論等應用于整個鄉村振興戰略中。
1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含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圍繞著“三農”問題的解決,為加快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又一重要戰略舉措;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是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新時代背景下,圍繞著“三農”問題的解決而提出的,具有時代性意義[2]。鄉村振興戰略的任務是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發展,從而促進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這與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適應。
2自然辯證法在鄉村振興實施原則中的應用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原則,一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主要矛盾,也存在次要矛盾,要求大家分清矛盾的主次。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抓住了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矛盾。二是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農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主體,需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作用,讓其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中來。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是黨在自然辯證法思維下的正確認識。三是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要始終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在歷史的發展潮流中,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的執政黨,這是歷史的選擇、正確的選擇,所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也要繼續始終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四是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然是人類賴以生活的家園,習近平提到“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在發展的同時要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辯證法的觀點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人始終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要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3]。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人民為了生存、為了發展經濟,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導致很多地方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如土地荒漠化、鹽堿化等,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的發展。近年來,人們開始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自然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來發展經濟。現在很多農村地區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來發展經濟,出現了如家庭農場、農家樂等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形式,在保護自然的同時也發展了經濟,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五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國有著廣大的農村地區,因地形、氣候、民族、文化等的不同,各地區有著自己的特點,不能一概而論、生搬硬套,要充分考慮其特殊性,堅持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認識到矛盾具有特殊性的結果,具有科學性。六是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目前,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有一定差距。城鄉是一個整體,我國要想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必須協調發展,縮小城鄉間的發展差距。自然辯證法的觀點認為整體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與部分相互影響,部分也會制約整體,有時關鍵部分能對整體產生決定性作用。所以,要樹立好全局觀念,解決事情要從整體出發,也要重視局部的作用。目前,雖然我國經濟得到了發展,但主要是在城市,農村地區還一直是我國發展的短板,制約著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這是從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角度出發的,有效結合了自然辯證法中整體與部分的觀點。
3自然辯證法在鄉村振興實施時間上的應用
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但新事物的產生發展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視前期量的積累,不失時機地完成飛躍,這樣才能實現目標。為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總目標,我國在制定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提出了要實行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是在2020年,鄉村振興要取得重要進展,基本形成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第二步是到2035年,鄉村振興要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第三步是到2050年,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三步走戰略的制定完全遵循了自然辯證法中的事物發展規律和量變質變規律。事物的發展規律認為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一切事物只有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發展一般分為3個階段,第1個是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各種發展要素會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第一步要求基本形成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這是根據發展初級階段的特性來制定的。第2個是發展階段,該階段各要素功能會充分發揮、良好協同。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要求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完全了解發展階段特性后做出的決定。第3個是發展的高級階段也就是發達階段,在這一階段各要素高度協同,穩健快速地發展。三步走戰略中第三步要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相對應的就是發展到了高級階段、發達階段。整個鄉村振興三步走戰略完全遵循了事物發展的3個階段規律。量變質變規律認為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量變和質變2種狀態,量變是質變前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一是在量變過程中要堅持適度原則,將事物的發展控制在一定范圍和限度之內;二是要抓住機會,促成事物的飛躍;三是要重視量的積累,只有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實現事物的飛躍發展;四是要堅持,努力完成量的積累,要相信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能實現質的飛躍。鄉村振興戰略中三步走戰略的制定充分遵循了事物的量變質變規律,第一步先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這是在為完成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而做得量的積累。第二步要求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在堅持做量的積累,堅持適度原則,因為在量的積累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之前是不能實現質的飛躍的。第三步要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是在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抓住機會,促成事物飛躍,完成質變,最終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4]。
4自然辯證法在鄉村振興實現路徑上的應用
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成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了7條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自然辯證法的觀點認為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國的國情與其他國家不同,所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要根據我國國情來制定具體的實施措施。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7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完全遵循了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規律,又各自應用了自然辯證法的原理觀點。
4.1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當前我國城鄉差距大,發展不平衡,嚴重制約了城鄉的發展。自然辯證法中關于整體與部分的觀點認為整體是構成事物諸多要素的有機統一,部分是整體中的某個或某些要素,整體與部分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在實踐過程中處理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同時要搞好局部,使整體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發揮[5]。城鄉是一個整體,要想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必須從城鄉整體著眼,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4.2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事物是普遍發展的,要求大家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農村發展的基礎,但近年來農村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原先舊的制度已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不斷完善制度來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特別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改變,完善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農村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4.3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我國農村經濟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經濟結構發展不平衡。經濟是一個大系統,由多個部門經濟構成,各要素構成合理,就能得到持續發展,結構組成不合理則會制約其發展。系統具有層次結構性,各層次間會互相制約和影響,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系統中的重要部門,其發展會影響整體經濟的發展[6]。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發展不平衡,需要加大力度來補齊農業這塊短板。
4.4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鄉村的發展不能以破壞自然為代價,在獲得金山銀山的同時要保護好綠水青山。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的活動離不開自然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共生。近年來,因自然環境遭受破壞造成經濟損失甚至人員傷亡的事件屢屢發生,如洪水、泥石流摧毀房屋,土地荒漠化、鹽堿化導致無法種植農作物等,每年我國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巨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破壞自然的結果。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因自然環境遭受破壞,較難進行農業生產,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是正確的選擇。農村可以依托當地的自然環境來發展經濟,如鄉村旅游、家庭農場、特色綠色農產品等,在保護自然的同時也發展了經濟[7]。
4.5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對一個國家來說文化很重要,鄉村應充分發揮其文化作用。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導向、傳續和維持秩序等作用。農耕文明是我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對農村農民的發展起到了導向作用。特別是我國有著廣大的農村地區,因歷史、地理、民族等的不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這是一筆筆寶貴的財富,需要傳承和發揚,所以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是科學正確的選擇。
4.6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要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的自主性,讓他們自覺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來,提高他們的歸屬感,從而投入到鄉村振興的隊伍中。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只有創新才能促進國家更好地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鄉村也有了很大的改變,要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就必須以新視角來看待鄉村的問題,特別是鄉村的治理體系,原先的治理體系已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要想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就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更好地發揮村民自治自主性,吸引更多有文化、懂農村的人才到鄉村中來[8]。
4.7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我國貧困人口還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要結合我國國情,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工作。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要充分考慮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原理來處理問題。只有從實際出發,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可能區分事物,才能認識事物發展的特殊規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人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目前,我國還有一些貧困人口,雖然那些地區都存在貧困這一矛盾,但造成貧困的原因卻不同,要深入當地了解實際情況后才能采取正確措施。有些是自然環境因素導致的,有些是歷史因素導致的,他們之間有一定的共性,也具有特殊性,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開展扶貧工作。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要精準扶貧,走中國特色減貧是在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想指導下的結果。
5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又一次歷史性選擇,具有時代性意義,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是解決我國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保障。而自然辯證法則是人們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重要方法,有助于人們樹立正確的科學思維體系和形成科技發展的戰略眼光,加深對自然的認識。在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中充分遵循了自然辯證法的相關規律,將自然辨證的相關觀點應用在具體的鄉村振興措施中,如矛盾的觀點、整體與部分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等,這使得鄉村振興戰略更具科學性。總之,自然辯證法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熊保玉.淺談模具設計與自然辯證法[J].裝備制造技術,2012(8):144-145.
[2]周明坤.淺談自然辯證法對現代生態建筑設計的啟思[J].四川水泥,2015(10):138.
[3]張強,張懷超,劉占芳.鄉村振興:從衰落走向復興的戰略選擇[J].經濟與管理,2018(1):6-11.
[4]蔣和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及可借鑒發展模式[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7(6):17-24.
[5]王景新,支曉娟.中國鄉村振興及其地域空間重構:特色小鎮與美麗鄉村同建振興鄉村的案例、經驗及未來[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7-26,157-158.
[6]葉興慶.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論綱[J].改革,2018(1):65-73.
[7]姜長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努力規避幾種傾向[J].農業經濟問題,2018(1):8-13.
[8]劉合光.激活參與主體積極性,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農業經濟問題,2018(1):14-20.
作者:黃凱麗 李國春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