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醫學工作者都是SCI論文必發的,如果沒有SCI論文作為后盾基本上是沒有評上職稱的可能性的,因此醫學工作者都非常的重視SCI,但是我們都知道SCI是外文期刊,那么SCI論文如何修改潤色?如果作者想要投稿必定需要潤色修改,畢竟有文化語言差異這條橫溝,如果作者在SCI發表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咨詢在線編輯老師。
一、SCI論文修改材料
主要指對論文引用的材料增加、刪節或調整; 材料是文章中的“血肉”,它是證明觀點的論據,是論點成立的依托。那么對選用材料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必要,即選用說明觀點的材料;二是真實,即所用的材料必須符合實際,準確可靠;三是合適,即材料引用要恰當,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在修改論文中,要看引用的材料是否確鑿有力;是否有出處;是否能相互配合說明論點;是否發揮了論證的力量;是否合乎邏輯;是否具有說服力。要把不足的材料補足,要把空泛的陳舊的平淡的材料加以調換;要把不實的材料和與主題無關的材料堅決刪除。
修改材料一般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是查核校正,即先不考慮觀點、結構、語言,只查核材料本身是否真實、可信、準確,包括對初稿中的定律、論斷、數據、典型材料、引文出處等進行核對,發現疑點和前后矛盾的地方,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如果引用了經典作家的話,如有條件最好核對原文,把一切失誤、失實和有出入的材料給予刪除或改寫準確,保證論文建立在堅實可靠的基礎之上。材料的真實性是論證論題的最基本條件,對于不實的材料,引用只會造成論文的不真實,虛假。
第二步,根據論證中心論點和各分論點的要求,對材料進行增、刪、調。對于缺少材料或材料單薄、不足以說明論點的,就要增補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新材料,使論據更加充實,使論證變得更充分有力。對材料雜亂、重復,或材料與觀點不一致的,則要刪減,以突出觀點,不能以材料多而取勝,應以適度為佳。對于陳舊、一般化的材料,則要進行調換,換上更合適的材料。論文材料的選擇關系到論文內容的充實性,太少會讓讀者覺得泛泛而談,太多則會讓讀者覺得贅余,所以數量上的把控也是尤為重要的。
二、SCI論文修改結構
結構是論文表現形式的重要因素,是論文內容的組織安排。結構的好壞,直接關系著論文內容的表達效果。結構的調整和校正,關系著全文的布局和安排。調整結構,要求理順思想,檢查論文中心是否突出,層次是否清楚,段落劃分是否合適,開頭、結尾、過渡照應如何,全文是否構成一個完整的嚴密的整體。調整的原則和要求,是要有利于突出中心論點,服務于表現中心論點。
最后小編簡單介紹SCI常識問題:適合SCI論文學術翻譯工具有哪些?
很多作者咨詢小編適合SCI論文學術翻譯工具有哪些?想要發表SCI論文,其中學術翻譯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翻譯潤色稍微有不足就會曲解文章本來的意思,因此國內的作者發表SCI論文都需要提前潤色,這需要額外的費用的,殊不知一些學術翻譯軟件是非常好用的。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