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羌族的羊皮鼓舞屬于一種典型的民間祭祀舞蹈,在羌語中成為“布滋拉”或者“莫恩納莎”,羌族羊皮鼓舞的影響頗大,也有著較高的研究價值與保護價值,羌族羊皮鼓舞有著幾個特征,即敏捷、虔誠、粗獷、沉穩,有著上身擰傾與胴體軸向轉動的韻律特征,其韻律會隨著舞者屈膝的顫動發生變化,并以此來帶動羊皮鼓的變化,整個舞蹈過程中始終存在著虔誠的情緒,本文主要分析古老羌族羊皮鼓舞的起源、特征與現代價值。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創刊于1985年,距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它由湖南師范大學主辦,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入選CSSCI來源期刊,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在國內外影響較大。本刊是研究中國文學方面的學術刊物,主要由學術爭鳴、文藝理論天地、古代文學研究、現當代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研究生論壇、新書評介七大版塊的內容構成,適合專業研究人士和一般文學愛好者閱讀。
關鍵詞:古老羌族,羊皮鼓舞,現代價值,論文發表期刊查詢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有著悠久的歷史,他們創造出了多彩的藝術與文化,作為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羌族羊皮鼓舞的影響頗大,也有著較高的研究價值與保護價值,被列入四川首批物質文化遺產之中。
1 羌族羊皮鼓舞介紹
羌族的羊皮鼓舞屬于一種典型的民間祭祀舞蹈,在羌語中成為“布滋拉”或者“莫恩納莎”,《蜀王本記》中記載,汶川與茂縣“蜀跡”較多,因此,被稱之為大屬出生之地,羌族人民認為“萬物有靈”,茂縣三龍、黑虎等地與汶川雁門、龍溪等地羌人認為大禹為英雄神,并將其看做大巫師,在羌語中,稱之為“大釋比”。“釋比”是羌族文化的繼承者,也是民族舞蹈教學與歌唱家,在活動時,都會率領舞蹈隊來跳舞,即為“羊皮鼓舞”。
2 羌族羊皮鼓舞的特征
羌族的羊皮鼓舞并無特定的程序規定,其表演有著典型的即興化特征,舞蹈動作循環,直到大家盡興,在整個舞蹈過程中,“釋比”是舞蹈的創造人員,他們決定著羌族羊皮鼓舞的形式與內容。總結而言,羌族羊皮鼓舞有著幾個特征,即敏捷、虔誠、粗獷、沉穩,有著上身擰傾與胴體軸向轉動的韻律特征,其韻律會隨著舞者屈膝的顫動發生變化,并以此來帶動羊皮鼓的變化,整個舞蹈過程中始終存在著虔誠的情緒,由于舞者需要使用特定的法器與道具,這就對羊皮鼓舞有著一些限制,舞者在擊鼓時只能夠依靠身體轉動來上下起舞,這也是羌族羊皮鼓舞與其他民族舞蹈最大的差別。羊皮鼓舞只有響盤與鼓點節奏兩種音響節奏組合,其節奏有平緩型節奏與2/4慢節奏,能夠烘托出祭祀中的神秘氣氛。此外,還有稍快的3/4中速,這中節奏主要用在腿部動作變化中,能夠表現出辟邪、祈福的意境。
羊皮鼓舞中蘊含著羌族人民特殊的習俗,羌族人民使用口口相傳的方式記錄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與歷史,而這種文化的傳遞者正是“釋比”,可以說,羊皮鼓舞是在羌族原始自然風俗基礎上產生的,這些民族活動始終貫穿在羌族羊皮鼓舞中,截止到目前而止,羊皮鼓舞依然保存著“以舞娛神”與“以舞祀神”的舞蹈風格。
3 古老羌族羊皮鼓舞的現代價值
3.1 研究價值
民間舞蹈與現代舞蹈相比而言,更加強調民族文化,在人們社會生活的變化之下,民間舞蹈也會隨之向舞臺藝術升華,這也是民間藝術的發展規律。民族舞蹈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以豐富的舞蹈語言與獨特肢體動作為人們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征,這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繼承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羊皮鼓舞是釋比文化的重要承載形式,也是羌族人民生活文化傳承,從這一層面而言,羊皮鼓舞對于研究羌族傳統歷史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3.2 教育功能
羊皮鼓舞有著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羌族人民主要是通過民風民俗、節日慶典、宗教祭祀等活動將相關的知識傳遞給下一代,在羌族人民信仰的影響之下,很多羌族舞蹈與人民的生產與生活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歌舞之間是有機結合起來的,這就能夠向后世傳遞勞動技能與生產知識。同時,藝術家在羌族羊皮鼓舞基礎上創編了一些新型的舞蹈,這便表現出了一定的教育作用。羊皮鼓舞中踮跳步、磋步等舞蹈步伐均是羌族人民對巫舞文化的一種繼承,強調一種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截止到目前為止,羌族羊皮鼓舞依然對后揮著教化的作用。
在社會的發展之下,傳統的民族文化也逐漸受到了現代文化的影響,目前,羌族中青年一代已經不會表演羊皮鼓舞了,老藝人的數量本身就很少,也相繼去世,因此,羌族羊皮鼓舞面臨著失傳的現狀,亟待進行保護與搶救。近幾年來,茂縣文化部門已經意識到了羌族羊皮鼓舞的重要價值,也開始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對釋比傳承世家進行保護。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將現存的資料進行歸檔,同時,積極主動的使用音像、文化等手段建立起電子檔案,對羊皮鼓舞進行全面的保存。在下一階段,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培訓與傳承工作,加強宣傳,動用各類社會力量,鼓勵他們參與到羌族羊皮鼓舞的保護工作之中,提升保護工作的力度,將羊皮鼓舞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魏青.古老羌族羊皮鼓舞的現代價值探析[J]. 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04)
[2]趙洋.羌族釋比羊皮鼓舞的美學思考[J].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9(03)
[3]李祥林.羌族羊皮鼓及其傳說的人類學解讀[J].2011年中國藝術人類學論壇暨國際學術會議——藝術活態傳承與文化共享論文集,2011(11)
[4]張金玲,汪洪亮.災害與重建語境中的羌族村寨文化保護與旅游重振——以汶川雁門鄉蘿卜寨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9(08)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