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必須搞好林業經濟發展,選擇最佳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要確保林業生態效益,發揮林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林業核心論文。
我國林業經濟發展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受制約最大的是林業產權制度。我國林業產權制度中明確規定在進行林業產權結構改革中要依照公有制制度對林業財產所有權和所有權結構進行有效改革。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有些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執行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在國家可持續發展理念推行的大背景下,應該充分認識到林業資源是一種自然資源,應該進一步明確林業產權制度。現階段,我國林業資源定義不清,各種類型的森林資源利用途徑還不明確,使得有些林業資源被過度開發利用,林業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影響了我國林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世界林業經濟發展趨勢
目前,世界林業經濟發展已經迎來了新時期,西方發達國家對林業管理更加科學現代,并呈現以下趨勢:第一,可持續發展在林業經濟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強化林業資源保護,重視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已經成為國際共識和共同的林業生產準則。第二,對林業生產實行全面動態化、規范化管理,并進一步加強林業生態系統研究,建立了完善的林業資源核算體系。第三,林業產品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已經由過去林木市場供給供不應求向林業資源科學開發利用轉變。西方各國家采取先進的技術和措施,不斷拓展林業生產空間。第四,林業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國家間、區域間的林業經濟合作越來越頻繁。
2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潛力分析
為了順應國際林業經濟發展趨勢,需要我們重新評價我國林業經濟發展潛力,有效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從現階段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現狀來看,還存在發展不平衡、結構不合理的現象。第一,全球林業供給量和需求量不平衡的問題為我國林業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空間;第二,我國不僅具有發展林業經濟的豐富資源條件,而且已經形成基本的林業經濟支撐體系。近幾年,國家高度重視林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對主導品種進行產業化開發,進一步提升了主導品種的開發層次,勢必會改變我國林業經濟開發層次低、市場占有率不高、06附加值流通效率差、產業鏈較短的現狀,會將我國林業經濟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我國有著廣袤的林業面積,各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森林旅游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隨著我國產業基礎不斷夯實,林業經濟實現了更高層次的突破和發展,林業科學技術、林業管理理念和林業相關法規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近些年,我國已經基本建設了比較完善的林業法規體系、林業執法體系、林業生產技術推廣體系、優質種苗繁育生產體系、林木產品投向市場流通運營體系、林業從業人員再教育、再培訓體系,通過構建完善的林業發展體系,為進一步帶動地區林業經濟高效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3林業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盡管我國林業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潛力,但在現階段的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著不少問題。第一,我國林業經濟發展受到資源、環境的雙重約束。由于森林資源開發不合理,林業品種退化嚴重,我國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已經進入瓶頸期。第二,林業技術相對落后。林業經濟發展要依托于現代林業技術。現階段,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相對于其他產業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由于起步較晚,政府對這方面的投入較少,使得在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科技水平較差,對林業資源利用不科學,利用效率低下,資源存在嚴重浪費現象。第三,我國關于促進林業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資金投入力度不足,林業經濟發展還沒有進一步實現社會化服務職能,嚴重阻礙了林業經濟的發展,對保障林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制約作用。第四,不同地區之間林地產權制度改革存在不平衡問題。
4資源、環境雙重約束下我國林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
4.1強化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
第一,進一步確立以保護生態效益為主體,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林業發展道路。認真貫徹和實施新頒布的環境保護法及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相關規定。第二,高度重視林業生態系統保護,構建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積極開展動態化夜間監督管理,全面把握各個地區林地覆蓋面積,林地生產經營現狀,并定期向社會公布結果。嚴格控制非法開采砍伐盜采,危害林業生態環境的非法行為,強化林業執法,確保林業執法和林業生態環境。第三,科學發展林業產業資源,避免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污染對林業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要按照誰破壞誰治理、誰負責的原則,加強被破壞林地的生態恢復,積極開展退耕還林工作,做好林地建造和林地恢復補償工作。
4.2優化林業產業結構
為了強化珍貴林業資源建設,進一步加強育苗基地、示范種植基地、優良苗木運輸體系建設,積極推廣現代化和規模化生產模式,加大力氣研究和推廣適合各個林業品種生產的林業種植技術。同時,進一步擺脫林業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差的現狀,積極開展林業產品深加工,為林業經濟發展增添新的經濟亮點。政府應進一步發揮其政策引導、相關激勵措施制定的職能,將現有的林業資源有效合并、規劃,提高林業加工企業經營規模,并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提高林業產品在市場的競爭能力,促進林業產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林業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緊密結合市場動態,市場指導發展方向,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爭取較高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中心,做到科學合理開發林業自然資源,高效利用林業產品,以發展壯大地方林業龍頭企業為突破點,提高林業產業資源優化配置力度,提高林業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積極拓展林業產品的進出口貿易,提升我國林業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4.3加快林業科技產品的創新
要確立林業資源多功能的利用發展道路,進一步實現林業產業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逐漸由過去注重經濟效益向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協同發展。將無序化的林業產業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轉變,實現林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改變,最終達到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進一步推進林業以傳統林木品種種植為主向名、優、特新品種種植轉變,由粗放式生產管理向集約化、規模化生產方式轉變。進一步建設完善的科技推廣體系,實現林業經濟長效發展,增產增收。5結語林業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更要注重發揮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在資源、環境雙重約束下,我國林業經濟要進一步轉變過去的傳統發展模式,結合國家政策和社會經濟發展動態,科學選擇林業經濟發展方式。
參考文獻:
[1]黃瓊.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內涵與分類研究[J].現代商業,2017,(33):74-76.
[2]肖和福.森林災害對我國林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農技服務,2016,33(14):122.
[3]趙志輝.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02):289.
閱讀期刊:山東林業科技
《山東林業科技》創刊于1971年,初為《林業生產資料》,1973年改稱《林業科技資料》,1979年改為《山東林業科技》,由山東省林業廳主管、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與山東林學會共同主辦;1984年經山東省委宣傳部審批,頒發期刊登記證,準予連續出版,公開發行,16開本,季刊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