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順文廟的布局有著較大的特色,通過安順文廟與傳統文廟的布局對比得出功能與布置特點的相同與不同,以及從總體布局特征中分析出控制安順文廟總體布置的潛在手段,最后從完善缺失建筑與環境的角度,討論安順文廟的布局特色。
關鍵詞:安順文廟,現狀,布局
1概況
安順文廟是貴州省現存最大的文廟,其南北長86.76米,東西115.46米,共有三個區,即學區、廟區和節孝區。目前只有廟區部分保存較為完整,而學區部分只有明倫堂,其余均無。節孝區部分,現存節孝祠,其它均無。廟區部分,有明顯的中軸線,古時有五進院落,現存四進院落。中軸線約北偏東45度,這與安順當地的氣候以及人們對生活習慣是一致的。節孝區和學區布置在廟區的兩邊,這樣布置三區則突出安順文廟祭祀孔子的重要性。
安順文廟的地勢是西南低,東北高。在處理院落時,就利用了這個高差,便得現存的5進院落分別落于不同的標高,從而達到一定禮制約束。所有不同的標高均用踏跺來聯系,無坡道。建筑的高度隨著標高的增加而增加。
現存的安順文廟保存不完整,造成安順文廟的邊界紊亂。在平面上來說,三大功能分區,只有廟區較為完整,節孝區與學區缺失的建筑與建筑環境嚴重。在豎向方面,廟區保存的尚好,但由于自然的作用,也導致部分院落出現塌陷。節孝區與學區的的院落已經失去歷史布局特征。
2 安順文廟與傳統文廟布局比較
《中國建筑類型及結構》有描述:文廟的一般規制即是最外有萬仞宮墻一座;墻內有外泮池;池北為牌坊一座,即為欞星門;北為內泮池;池北為大成門;門內有廣庭;在院庭正北為大殿,即是大成殿,祀孔子神像;殿前有露臺;院左右有東西廡,祀七十二賢及鄉賢;在大殿后又有后殿為啟圣祠祀孔子父母;在東院或西院常有明倫堂的建筑。在安順文廟中,共分三個區,即為廟區、學區和節孝區。
2.1布局相同點
在這三個區中以廟區為主,承擔的功能是祭祀,建筑組群是中軸對稱,建筑主次分明且僅有兩個出入口放置在第一進院落里面。布置在中軸線的上建筑都是以宣揚孔子儒學思想或紀念孔子為主題。在中軸線上的五個院落承擔著不同的功能,這些院落除第四與第五進為封閉的院落外,其它的則為不完全封閉的院落。第一進院落是前導,第二進與第三進是過渡,第四進則為整個文廟的高潮,第五進以及杏林則為全廟的結束部分。
古建筑群廟區部分,中軸對稱主次分明,由院落功能由前導、過渡、高潮至結束,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2.2 布局不同點
(1)增加功能分區
與曲阜文廟相比,有相似之處。不同的是比曲阜文廟多了兩個部分,即學區與節孝區。
在學區部分,則與廟區相似但也不同。首先,建筑組織形式是院落的但建筑較少。其次,功能劃分簡單。再次,無中軸線。在節孝區部分,僅一建筑一門。這只是一個院落,一面建筑,三面墻。整個院落,不對稱,無過渡,功能較為純粹。
(2)細節布置改變
與《中國建筑類型及結構》里面所闡述的相比,不同的是安順文廟內僅一泮池,并無一般規制中所述的內泮池。其它與安順文廟相符。
由此可以明確三點:第一,安順文廟古建筑群主體布局合理,但現存仍舊不完整。第二,安順文廟古建筑群功能多樣,具有地方特色,但現狀功能不全。第三,安順文廟古建筑作法與一般作法略有不同,值得考究。
3安順文廟布局的序列組織
安順文廟古建筑的序列組織體現在兩個方面,即,軸線控制與祭祀路線。
3.1軸線控制
儒學文化講究禮制,講究等級。做為祭祀的場所,安順文廟廟區的祭祀或者參觀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禮節。在廟區,從整體的建筑分布來看,中軸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軸線上,從金聲玉振坊到宮墻數仞、狀元橋、欞星門、大成門、天子臺、大成殿、啟圣殿。這是祭祀的主軸線,是宣揚孔子的紀念性建筑。
金場玉振坊:其名源于《孟子》。孟子對孔子作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柏,夾橋聳立,人稱“二柏擔一孔”。
宮墻數仞:源自武叔與子貢的對話。子貢把夫子之道比作“宮墻數仞”,后世增為“萬仞”,以此比喻孔子的道德學問高深莫測。宮墻數仞也具有鼓勵后進力圖自強的含意。宮墻數仞其實是狀元門,建成時是封閉的,只有等后人考上了狀元或者皇帝御駕親臨,此墻方可打開。若是狀元則可進入狀元門,走過狀元橋,敲響孔廟中的鐘鼓,接受地方官和鄉親群眾的頂禮膜拜。
狀元橋:據說依照舊時規定,惟中狀元者始得循正門,度狀元橋,過戟門而登大成殿,禮拜至圣先師。狀元是科舉時代儒者的精英,被認為是可以窺見夫子門徑的人,所以可以循正門登堂入室,旁人就只能走偏門了。
欞星門:欞星即靈星,又叫天田星,古代傳說是天上文星,以欞星名門,有人才輩出,為國家所有的意思;而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因此孔廟大門以欞星命名,又意味著尊孔如同尊天。
大成門:“大成”兩個字取自《孟子》中的“孔子之謂集大成”。也就是說孟子認為孔子的貢獻已經超過古代圣賢,達到集古圣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又稱戟門,所謂戟門,凡是文武官員到此必須放下武器。戟門兩側是鄉賢、名宦祠,為供養社會賢達和清官牌位的地方。戟門平時不開放,除非是祭孔大典和大官、舉人、進士來臨。平時的人都從左右兩旁的小門進出。
天子臺:臺上種植金桂與銀桂,是古代科第吉兆和高潔品性的象征。宋林洪《山家清供》載,每當考試之年(三年一次),應試者及其親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稱為廣寒糕,相互贈送,取廣寒高中之意。因此,古代人文廟種植金桂與銀桂,取“雙桂當庭”、“兩桂流芳”之寓意。
大成殿:是用以供奉孔子及其十大弟子排位的主殿。
在祭祀軸線上,表現了古人對孔子思想的極大的肯定與贊揚,同時也表現了古人對孔子的膜拜和對大儒的期望。希望在祭祀孔子的同時,也希望通過儒學文化能夠直通朝庭。這是軸線之上所表達的深刻涵義。
3.2 祭祀路線
在祭祀的路線上要先過德配天地坊、禮門,后出義路、道冠古今坊。這里深含著深厚儒學的文化。
德配天地坊與道冠古今坊:評價和頌揚了孔子對中華民族的深遠影響和杰出貢獻。
禮門與義路:表孔子之道,必須遵循禮義。祭祀以大成殿為中心,在祭祀的過程中,所有的學生必須經過禮門進而由義路出。
除祭祀孔子外,廟區部分還包括了對其它大儒的祭祀,包括忠義禮和名宦祠中的大儒,鄉賢祠和純孝祠中的地方儒學名人。祭祀這些人的過程中,先到鄉賢祠與純孝祠,再到忠義祠與名宦祠。在廟區包括所有的建筑在內,所有的建筑遵循踏跺禮制,即越是高級的殿堂,踏跺越少。如鄉賢與純孝祠的踏跺是9級,忠義祠與名宦祠的踏跺是7級,大成殿的踏跺是5級?梢,建筑禮制的清晰。
3.3 缺失建筑與環境分析
從總體上來說,三個區都有所缺少,廟區保存較為完好,節孝區與學區相對要差一些。但這三個區仍舊是不完整的。據《貴州通志》卷六中記載:教授屏,鄉賢祠右;訓導廨,明倫堂右;敬一亭,明倫堂后;先師廟,明倫堂左;啟圣祠,文廟內!栋岔樃尽肪碇酥杏涊d:教授署,在學宮右,明倫堂后。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訓導署,在教授署右,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教諭署,在學宮右明倫堂后。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訓導署,在學宮右,教諭署后。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
由此可以推斷出廟區缺少的建筑有:金聲玉振坊、崇圣祠、東廂與西廂、杏林。學區缺少的建筑有:儒學門、教諭署、訓導署。節孝區缺少的建筑有:節孝祠邊門。
以上討論安順文廟序列組織,僅考慮了廟區部分。而另外兩區需要明確三點:首先,學區與節孝區是安順文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兩區均無軸線,缺乏直接的依據證實已存的儒家禮制。其次,由于資料的缺乏,對學區與節孝的學習過程與節孝的祭祀或者節孝活動無法考究。最后,需要根據廟區存在的軸線與禮制對學區與節孝區的建筑序列組織進行探討,以求得安順文廟的完整性與真實性。
結論
安順文廟總體布局是一個既汲取傳統文廟布局,又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群布局。在空間布局巧妙地利用了地形特征,賦予了建筑相應的禮制要求。主體建筑群以軸線為主要控制手段,并以活動路線做為軸線控制的輔助方式。
但現狀保存情況仍不容樂觀,缺失大量的建筑及歷史環境要素。只有還原這些缺失的歷史要素,安順文廟的布局特色還會真正的呈現出異彩。
參考文獻
【1】安順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安順府志[Z].貴州興順出版貿易公司彩印廠印刷.1996
【2】貴州通志[Z].貴州人民出版社.民國
【3】劉致平著.中國建筑類型及結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