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金融論文分析保險公司投資養老社區現狀,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經濟呈現上升趨勢,壽險公司面臨廣闊的銀發經濟市場,且政府放松險資運用限制,保險公司發展養老社區的前景樂觀,但養老社區投資周期長、資金鏈壓力大,家庭養老觀念根深蒂固,政府未出臺支持養老社區細則方案,阻礙保險公司發展養老社區,需要保險公司挖掘自身優勢,來啃養老這塊蛋糕。
《保險研究》雜志社審稿發表周期為3-5個月,逾期未收到任何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稿件。本刊已開通網上信息處理系統平臺,作者可從網上投稿,稿件處理階段,作者可通過本系統查詢。作者修改后,請將修改稿(標上不同色塊)及修改說明,通過本系統上傳至編輯部。逾期半年后返回的修改稿,按新稿處理,提前說明情況者除外。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以及“銀發經濟”的興起,為手握重金的保險公司長期投資養老社區提供了機會。本文通過對保險公司投資養老社區現狀的研究,淺析保險公司在養老社區產中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提出相應改進策略。
【關鍵詞】養老社區 保險公司 養老產業 人口老齡化
一、養老社區現狀
2009年泰康人壽養老社區“泰康之家·申園(北京區)”投資計劃首獲保監會的批準,自此拉開了保險公司進軍養老社區的序幕。隨著越來越多的險企入局,養老保險領域“百花齊放”的競爭格局正在形成。不僅是泰康人壽正快馬加鞭布局養老社區,目前合眾人壽在武漢投資建設的養老社區也已落成,并開始試運營。此外,國壽、平安、新華、太保等A股四大上市險企也都在養老地產有較大投入。
保險公司為何如此熱衷養老社區,不約而同的將養老社區建設納入公司的發展戰略?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將淺析保險公司在投資養老社區的過程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二、壽險公司發展養老社區的機遇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與銀發經濟的蓬勃發展
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按此標準中國已于20世紀末進入人口老齡化國家的行列。目前,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了1.43億,超過了總人口的11%,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民政部統計顯示中國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預計在2025年突破3億,2034年突破4億。如此龐大的老齡化人口推動了銀發經濟的蓬勃發展。
銀發經濟范圍十分廣泛,包括衛生健康服務、家政服務、日常生活用品、保險業、金融理財、旅游娛樂、房地產、教育、咨詢服務等各個領域。據專家預測,再過幾十年,老年人將成為中國最為龐大的消費群體。整個中國養老市場的商機大約在四萬億左右。但據民政部數據顯示,中國“銀發產業”的市場供應與市場需求之間,除了保健品“一枝獨秀”外,其他產品嚴重脫節,這其中蘊藏了巨大的商機。而相較于其他資本,保險公司借助其強大的資金實力以及保險業務的協同效應,率先建立起相對成熟的養老產業鏈商業模式。將保險產品與養老社區相銜接,是目前保險公司進軍養老產業的主要商業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養老社區會創造保險業新的增長點,其向上銜接醫療保險、護理保險和養老保險等產品,推動保險產品的創新,同時帶動下游的老年醫學、護理服務等產業,能夠極大地延伸和擴展壽險產業鏈。
(二)政府放松險資運用限制
由于保險公司的經營模式和出于防范風險需要,保險公司在險資投資渠道中,銀行存款和債券占比顯著高于其他國家。其中銀行存款占比34.16%,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險資金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存在“長錢短用”和成本收益倒掛的問題。險資投資養老社區建設,不僅投資大、周期長,有助于緩解保險資金 “長短錯配”的壓力,解決保險公司資產負債不匹配的問題,而且能拉動養老附屬產業的發展。為完善我國保險市場投資渠道,保監會2009年出臺《險資投資不動產辦法》和《險資投資股權辦法》,允許保險公司直接投資企業股權和不動產。2011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同年保監會發布的《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再次明確支持保險資金投資保障房建設和養老項目有關事項,進一步降低了保險企業投資養老社區的門檻。
(三)迎合高端人群需求,整合優勢資源
中國富裕人群、富裕家庭的增多,為保險公司向高端人群提供大額、長期養老保險產品提供了機會。富裕階層退休后有能力而且愿意過上高質量的生活。客戶購買了社區養老保險產品后年輕時可以享受保險理財服務,通過保險公司的投資獲得資產的增值,積累充足的養老儲備;年老時既可選擇入住養老社區,也可以選擇使用保險金自由安排老年生活。以泰康人壽為例:2013年06月26日在泰康人壽深圳分公司高端理財中心成立的慶典上,深圳高端人群對養老社區青睞有加。盡管廣州蘿崗的養老社區尚未動工,只是剛剛獲批,但深圳就已有140位高端客戶提前購買了套房的入住資格。足見市場對養老社區的歡迎程度。
雖然保險公司在醫療服務、房地產設計開發等養老社區必備項目方面優勢不大,但保險公司在商業地產投資、健康護理保險、經辦新農合、大病統籌保險等領域顯示出的整合內外部資源,打造完整產業鏈,提供令客戶滿意的包括老年住宅設計規劃、園區環境、日常起居、疾病護理、康復治療、臨終關懷等全流程高品質服務方面,能夠比其他投資者做得更好。
三、保險公司發展養老社區面臨的問題
政府已經發展養老社區多年,但是仍然有諸多難題沒有解決。養老社區投資大、見效慢。對于初涉養老社區的保險公司來說,其發展仍然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在政策監管、經營、發展前景等方面面臨諸多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養老社區投資周期長、資金鏈壓力大
各個保險公司旗下的養老社區投資規模巨大,以泰康人壽為例:泰康之家·申園總投資42億元,另外未來5~8年,泰康人壽將在全國投資1000億元。保險公司如此巨大的資金投入對于資金鏈是一大挑戰。眾所周知,雖然保監會對險資運用有所放松,但險資投資渠道仍然比較狹窄,投資收益低。保險公司大量資金投資于養老社區,相當于把“雞蛋都放到了一個籃子里面”,增加了險資的投資風險。根據業內人士測算,從已經運營的養老地產來看,若計算土地及前期投入的建安成本,一個養老地產資金回收或長達30年。而在漫長的回收期之中,萬一出現資金鏈壓力,如何保障后續服務跟進,依然是個待解的難題。
(二)政府未出臺支持養老社區細則方案
政府相關政策措施未能細化,險資參與養老社區建設存在諸多障礙。盡管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對險企發展養老地產給予了較大的政策肯定,但其仍停留在初始階段。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和完善的服務體系支撐。并且險資投資不動產的政策不夠細化,土地政策和金融政策尚不明確,稅收政策還需落實,養老社區建設規劃標準缺位,社保、醫保相關政策壁壘并未完全突破,這些都是保險資金投資養老社區的障礙。
(三)“家庭養老”觀念根深蒂固
中國一直以儒家思想為主導,長期以來形成了“家庭養老”的傳統模式,贍養老年人已成為國人責無旁貸的責任,“養兒防老”、“百行孝為先”等都是孝道倫理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反映。父母養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須贍養老年的父母,否則,將受到道德輿論的譴責。即使家庭條件允許,家里老人愿意入住養老社區,受“傳統孝道”的影響,子女也會盡量說服老人與自己一起住。這無形中影響了養老社區的客戶來源。
四、保險公司發展養老社區策略建議
養老社區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朝陽產業,蘊含巨大商機。保險公司要想在養老社區投資中獲得長足發展,在發展自身優勢的同時,還應對以下幾點進行改進。
第一,發展多途徑融資渠道。在市場利率化的大背景下,融資渠道必將多元化,保險公司應抓住此次契機,擴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產品,增加社會資金的流入,緩解養老社區資金鏈壓力。
第二,加強與政府合作。保險公司涉足養老社區,不僅擴大自己的產業結構而且緩解了政府的養老壓力,這是一種雙贏。保險公司與政府合作潛力巨大,但實質性合作很少。保險公司應爭取政府政策支持,獲取土地、資金、稅收等政策優惠,降低自己的運營成本。
第三,加大養老社區宣傳,樹立良好社會形象。保險公司養老社區環境幽雅、設施齊全、服務專業,要加大宣傳,給更多人普及養老社區知識,給客戶留下好印象、好口碑。讓客戶和其子女明白,在養老社區生活的老人不僅生活舒適安逸,而且還能獲取更專業的疾病護理、康復治療、臨終關懷等全方位服務,從而吸引更多的客戶。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