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主要介紹的是走廊建設投資環境與對策的內容,本文作者就是通過對走廊建設的相關內容做出詳細的闡述與介紹,特推薦這篇優秀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經濟;走廊建設
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和樣板工程,目前走廊建設已取得重大進展。能源領域,薩希瓦爾燃煤電站、卡西姆港燃煤電站等大項目投產運營,極大地緩解了巴基斯坦能源緊缺的局面。交通領域,喀喇昆侖公路升級改造二期、卡拉奇至拉合爾高速公路、拉合爾橙線項目等穩步推進,中巴就1號鐵路干線升級改造(ML1)簽署了有關協議,完成了初步設計和可行性研究。港口領域,瓜達爾港建設取得突破,自由區一期起步區已經建完,多家大型企業入駐,舉辦了一些大型展會活動。產業領域,中巴雙方正在就巴方提出的9個特殊經濟區進行深入研究和評估。隨著一系列大項目的落地和投產,巴基斯坦經濟健康發展,中巴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更加密切和強化。中巴經濟走廊建設讓巴老百姓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巴官方、軍隊、企業界和民眾對華友好和對中巴經濟走廊的認可逐漸成為舉國共識。但與此同時,作為一項探索性實踐,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我們應高度重視,并積極研究解決方案,推動走廊建設走深走實、行穩致遠。
1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出現的幾個問題
1.1少數外方媒體抹黑走廊建設,其背后有多種勢力和利益集團支持
出于意識形態、利益沖突、大國博弈等原因,一些外媒抹黑中巴經濟走廊甚囂塵上,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如提出“債務陷阱論”,污蔑中國大量借債給巴,將巴拖入債務危機,還不上款后被迫讓渡主權利益;提出中國是“新殖民主義”,中國企業是“東印度公司”,來巴投資是為了占領巴市場、獲取巴資源能源、剝削巴廉價勞動力;誣陷中國在巴建設走廊的都是勞改犯,項目現場完全按監獄管理,有意在西方煽動人權問題;污蔑中國投資項目具有巨大污染,會破壞瓜達爾港生態,斷了當地漁民生計;故意將中國貸款利率計算成13%,宣傳中國向巴放高利貸,其算法是我商貸利率6%加上中信保保費7%,但實際上中信保保費是按20年收取,折算年利率僅有0.3%左右。巴基斯坦新聞媒體主要為民間媒體,由于資金來源不同,各媒體立場差異也較大,但絕大多數巴精英和民眾能夠辯清是非,對走廊建設高度支持。
1.2一些人力圖將巴債務危機推到中國頭上,這些我們必須要向國際社會講清楚
債務問題是西方國家攻擊走廊乃至“一帶一路”的重要發力點。我們必須認真梳理和分析,把具體賬亮出來,向國際社會、巴方民眾乃至我國國內民眾講清楚。目前關于走廊投資額有幾種說法:一是460億美元,這是巴方根據2013年李克強總理訪巴時簽訂的諒解備忘錄,是涉及項目估算投資額加總;二是500億美元,這是2018年11月18日巴計劃與發展部長庫斯羅·巴克蒂爾對外公布的數據,其算法與460億相似,只不過項目清單和2013年中巴諒解備忘錄有所差別;三是620億美元,這是2018年4月12日巴信德省省長祖拜爾對外公布的數據,由于祖拜爾為巴原總理謝里夫的核心經濟團隊成員之一,因此該數據也被廣泛采用。此外,還有印媒、德媒等采用的570億美元數據等。在公布的數據中,除包括已開工項目投資額外,還將很多未開工項目甚至處于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階段的項目投資額都加進來,項目清單經常會出現變化,投資額也變化不定,沒有固定說法。一些外媒在論及走廊“債務陷阱”時,將項目投資額有意稱為是巴基斯坦從中國借來的債務。目前走廊在建和已建項目共22個,其中只有4個項目使用了中國貸款,其余18個均采取中國投資和對外援助形式。22個項目總投資約197億美元,其中只有60億美元是政府間債務,其余137億美元主要為商業銀行貸款等,這些商貸轉變成企業投資,而非債務。巴方從中國借債應為60億美元,僅占巴全部債務的6%~7%。按巴國家銀行公布數據,在巴整體債務結構中,世界銀行等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占42%,巴黎俱樂部占18%,中國債務占不到10%。特別是中方政策性貸款利息僅有2%,遠低于商貸。因此,西方媒體提出的“債務陷阱”說辭,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巴債務危機本質上是外匯和財政問題,主要是其自身原因造成的。巴出口不強,獲取美元能力有限,長期依賴外部援助和國際組織貸款維持經常項目平衡。近期,巴盧比相對美元連續貶值,外匯短缺問題更加凸顯,其外匯儲備一度跌至100億美元,僅夠維持3個月的貿易赤字。此外,巴采取減稅、降低能源價格、增加紡織業等基礎產品補貼等一系列財政擴張措施,會加劇財政惡化,出現財政危機,這些問題實際上和走廊建設并無關系。
1.3中巴雙方需進一步溝通
2013年走廊啟動時,巴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一方面其國內經濟十分困難,另一方面外交領域進退維谷,美巴關系急轉直下,印度對巴加緊圍堵。巴認為為使其擺脫在政治、外交、經濟、安全上的各種困局,將走廊視為其長遠發展的重大轉向性戰略,國家高度重視。為使走廊建設順利進行,未來中國應與巴更多溝通。
1.4走廊建設中安保問題突出,俾路支分離主義
將成為走廊建設最大的安全問題在巴政府“利劍行動”等一系列暴恐打擊行動下,近年巴安全形勢總體好轉,暴恐發生率和致死傷人數逐年下降。但需要注意的是,針對中國人的恐怖襲擊案件數量在不斷攀升。目前,針對中方的恐襲案件除極個別在開普省、信德省外,大多集中在俾路支省。2016年11月,瓜達爾港中資勘探隊遭8名俾路支解放軍人員襲擊,2名保護中方人員的巴方安保人員遇難;2017年5月,俾路支斯坦解放軍襲擊中方在瓜達爾郊區工地,巴方人員10死2傷;同月,2名中國基督教傳教人士在俾路支省首府奎達遇難;2018年8月,俾路支山達克項目中方人員大巴車遭遇汽車炸彈襲擊,3名中方人員和3名安保人員受傷;2018年11月23日,俾路支解放軍襲擊了中國駐卡拉奇總領事館,巴方保衛人員2死1傷。中方人員多次在俾路支遭襲背后的原因極為復雜。俾路支省的主體民族為俾路支人,廣泛分布于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交界地區。英國勢力撤出南亞次大陸時,人為將俾路支人生活地區劃歸三國,以使其相互制衡。巴俾路支人實行部落制,一些部落頭領為維護自身政治利益,呈較強的分離主義傾向,一直希望聯絡伊朗和阿富汗俾路支人,共同獨立成立“俾路支斯坦”。走廊啟動后,一些俾路支人特別是少數部落高層擔心俾路支省會和巴其他省份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使其獨立變為泡影,對走廊采取敵視態度。俾路支省在走廊中地位重要,瓜達爾港正位于此,其分離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遺留問題,難以解決,未來俾路支恐怖主義有可能成為走廊建設尤其是瓜達爾港的最大安全威脅。
1.5走廊建設中,巴各省競爭激烈,央地矛盾、地區矛盾突出
巴基斯坦是多民族國家,其四個主體省份旁遮普省、信德省、俾路支省、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的主體民族分別為旁遮普人、信德人、俾路支人、開普人。在走廊建設中,各民族往往從民族利益和地區利益立場上考慮問題,競爭激烈。走廊建設之初,四個省份就因選線問題各不相讓,出現了“東線”“西線”之爭,即走廊通道是經過東部的旁遮普省和信德省,還是西部的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和俾路支省。由于“東線”人口密度高、自然條件較好、經濟基礎也相對較好,且可途徑伊斯蘭堡、拉合爾、卡拉奇等巴重要城市,“東線”成為走廊建設的重點地區。但西線省份認為,東線旁遮普省為上屆總理謝里夫政黨所控制,政治因素干擾了走廊選線。俾路支省認為巴聯邦政府沒有將該省代表納入走廊建設的決策層,走廊建設不透明,旁遮普省成為走廊建設受益最大的省份。本屆總理伊姆蘭·汗的政治基礎在開伯爾省,曾提出就任總理后就要對走廊進行重新評估,對走廊發展方向進行戰略調整。預計伊姆蘭·汗未來可能會提出將走廊建設向開伯爾省傾斜,以落實競選承諾,照顧自己的政治支持力量。巴內部出現央地矛盾、地區矛盾常被一些國外媒體有意放大利用,釋放對走廊建設的不和諧聲音,但西線省份并非反對走廊建設,恰恰相反,他們對走廊建設總體上不但高度認可,甚至采取積極爭取的態度,這點應予以辨清。
1.6中方在巴工作力量不足,對外宣傳等領域工作還有待加強
伴隨著走廊建設推進,中方工作人員大量進駐巴基斯坦,這些人員大多為企業員工,主要從事“硬聯通”的工程項目建設,對走廊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與此同時,在與走廊建設相關的國際交流、對外宣傳、教育培訓等“軟聯通”領域,中方在巴工作人員明顯偏少,“軟聯通”進展遠不如“硬聯通”。走廊啟動至今,工作量增加數倍,但人員編制沒有增加。對巴各界開展溝通、交流、宣傳以及搜集信息、協調項目等時間少之又少。相比之下,美國在巴大使館有1000個編制,雇員有2000人,有專人專責負責開展外宣交流等工作。除少數央媒在巴設立記者站外,大量國內主流媒體基本沒有入駐巴基斯坦。中方中央企業在巴投資項目對改善巴民生發揮了巨大作用,一些企業也做了很多社會公益項目,幫助老百姓改善生活,但外宣經驗不足,效果有待提高。如缺乏有效的宣傳,很多巴基斯坦當地老百姓至今對中國參與建設了伊斯蘭堡國際機場這點都不甚了解。
1.7影響中巴走廊建設的印度因素
一方面,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給印度帶來危機感。作為南亞地區的大國,印度不希望中國插手南亞事務并在南亞地區提升自身影響力,特別是對走廊的建立加劇了恐慌;另一方面,印巴關系向來敏感緊張,而克什米爾地區是加劇緊張的導火索。中巴經濟走廊的一部分途徑巴控克什米爾地區,而印度對該地區有爭議,印度擔心接受這條經濟走廊相當于默認巴基斯坦對該部分克什米爾領土的主權。為此,印度多次向中巴雙方提出抗議,公開反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印度認為中巴走廊涉及其主權利益,預計對走廊態度短期很難轉變。但由于印度在國際政治、資金供給等方面能力有限,這些動作應不會對走廊建設產生根本性影響,但中國仍需密切關注。
2幾點建議
“一帶一路”是未來我國對外開放總的戰略,是一項新的歷史任務,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借鑒參考,需要從實踐中逐步摸索。中巴經濟走廊是當前進展速度最快的一條走廊,必須看到走廊建設取得的重大成績,但對建設中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也應高度重視。我們應深入研究解決問題的對策辦法,規避風險,推動走廊建設走深、走實、走遠。
2.1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工作力度,推動工作資源向巴基斯坦等重點國家傾斜
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旗艦項目,事關“一帶一路”建設全局,必須建成建好。中國既要做得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讓走廊立得住,經得起質疑和檢驗,也要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對不實言論給予及時駁斥。當前亟待做好兩項工作:一是擴大中國駐外干部隊伍。過去中國建設重心在國內,駐外機構多是負責溝通聯絡、接待協調等任務,駐外干部編制較少,目前中方已有大量投資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仍然只憑借這些干部維護如此多利益,實難周全,必須增強中國駐外工作力量,創新工作機制。可考慮提高中國在巴基斯坦、緬甸、老撾等“一帶一路”重點國家的駐外機構規格,擴大人員編制和人手,派出熟悉經濟、國際戰略、文化等方面人員,在外交部駐外使館總協調下,更加有效地開展工作,同時增加工作經費。同時,鑒于駐外使領館長期駐扎一線,對所在國國情、政治變化、項目情況十分了解,可考慮將涉及所在國的相關政策決策權、重大項目協調權和建議權向使領館適度下放和前移,避免出現決策機構和企業總部身處國內,不了解國外情況盲目決策、產生誤判的情況。二是增強對外宣傳工作能力。從走廊五年建設經驗看,輿論媒體能力博弈是事關走廊建設成敗的另一個主戰場。可考慮和巴方建立對外宣傳協同機制,如定期共同發布《中巴經濟走廊白皮書》,對走廊建設進展、債務情況、未來展望、民眾獲益等情況進行權威發布,正面回應少數媒體不實指責。鼓勵國內主流媒體在巴設立分支機構,從國內調配一些英語流利、了解伊斯蘭文化的骨干人員,辦報、辦網站、辦電視臺、辦節目,對巴民眾宣傳走廊和中巴關系。可考慮對中國企業、民眾在巴自辦媒體、欄目予以支持。未來應有更多國內媒體走進巴基斯坦,將中國聲音、理念、文化傳遞給巴,向巴群眾傳遞中巴友誼,反擊西方、印度及巴國內分離勢力等對走廊的不實指責。
2.2務實堅定推進走廊建設,使走廊建設由“大寫意”向“工筆畫”轉變
目前,走廊建設已取得階段性進展,打下較好基礎,未來要進一步穩固推進。由于走廊建設進度、巴方訴求等出現一定變化,走廊的建設重心、建設任務也應作一定調整。下一步工作應注重三方面調整。一是建設重點要從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向發展產業和建立園區傾斜。巴基斯坦基礎設施薄弱,走廊建設之初大量投資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是十分必要的。隨著基建取得重大進展,未來走廊建設更多工作要交給企業去做。要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負責編制走廊相關規劃、制定支持政策、改善營商環境、牽頭開展重大基建項目建設等,企業應成為走廊建設中市場化經營領域的主體,著重吸引社會資本和民營企業赴巴投資設廠,推動兩國形成相互嵌套的產業鏈、價值鏈、服務鏈。二是加強與巴方的溝通和對標,但要確保項目選擇的科學性和主動權。巴總理伊姆蘭·汗提出要對走廊建設進行調整,巴總理訪華,雙方對走廊下一步建設工作進行了溝通。要加強與巴方對標,推動兩國發展戰略密切對接。必須加強對在巴重大投資項目市場研究和風險評估,將我國國內重大項目投資管理體制復制出去,可引入發達國家第三方評估機構或智力服務機構,形成一套從可行性研究、項目立項、前期評估、項目開工到中期評估、后評價的全產業鏈評估體系,有效管控在巴投資風險,保障走廊建設真正使中巴雙方都能獲益。三是走廊建設工作可適度向民生項目傾斜。伊姆蘭·汗勝選重點打的是改革和民生兩張牌,民生是巴新一屆政府高度關注的議題。巴總理訪華時,向我國提出了在走廊框架下增加民生項目的要求,我國應給予積極響應。未來應統籌用好援外資金,適度提高對巴援助規模,重點向巴教育、醫療、飲水等民生項目傾斜,使更多巴民眾對走廊不僅有感性認識,還能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穩定走廊建設的群眾基礎。
2.3處理好走廊建設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關系,最大限度地凝聚走廊建設合力
走廊建設不只是中巴兩家的事,也涉及到其他關聯方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利益。走廊建設不應搞“小圈子”、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應打造成面向各關聯方乃至世界各國的開放性合作項目,盡量使各方成為走廊建設的積極力量。但同時也要注意保持戰略清醒,在走廊建設還未取得全面突破時,可暫緩向阿富汗等其他地區延伸,避免掉入“責任陷阱”。一是要處理好中印巴大三角關系。南亞地緣局勢復雜,印巴矛盾是核心原因。長期以來,南亞地區一直呈現印強巴弱,且兩國發展差距越來越大的失衡局面。由于走廊推進,印度的警惕性則可能越來越高。印度是走廊建設的關鍵第三方,如不做好與印度的溝通協調、增信釋疑工作,印很可能成為走廊建設的重大阻力和掣肘因素。對于涉及印巴之間的敏感議題,要推動兩國以雙邊溝通對話解決問題。印巴都是上合組織成員,也可將兩國分歧問題提交上合組織溝通協商解決,力爭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打通印巴兩國經濟、政治、思想聯系的壁壘,形成中國與南亞全方位互聯互通的大格局。二是更多地吸引國際組織和域外國家參與走廊建設,形成“中巴+”的走廊建設格局。目前,沙特、阿聯酋、阿富汗、土耳其等國已表示參與走廊建設的積極意愿,但隨著走廊基礎設施水平的快速提升,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走廊的重大經濟價值并參與進來。中國和巴基斯坦應積極推動實施“中巴+”戰略,歡迎各國企業參與到走廊建設中來,既歡迎中東各國企業來巴建廠,也歡迎印度和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在巴投資,合作共同開發巴方市場。中巴走廊也將成為面向全球的開放平臺,巴基斯坦才能夠真正發揮連接南亞、中國、中東、中亞乃至輻射全球的樞紐作用。
2.4走廊建設要打好人民幣國際化牌,將巴作為形成人民幣閉環流通的重要起步區
當前應主動研究推動“一帶一路”投資和貿易結算以人民幣計價,這既可規避未來可能出現的美元相對不足問題,又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具體思路為,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人民幣形式開展重大項目投資,沿線國家持有人民幣后,采購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成套設備、工程裝備、勞務服務。以開發性金融和商業化承建相結合的方式,確保中方在重大項目建設全產業鏈的整體盈利性。盡管上游開發性金融盈利較低,但下游項目承建和設備提供獲利較高,可通過“銀企”合作在開發性金融機構和承建企業間重新分配利潤。同時,也要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以人民幣結算,從沿線國家進口以人民幣支付,沿線國家獲得大量人民幣后也需從我國進口商品,帶動我國出口產業發展,從而形成進出口平衡、對外經濟發展雙輪驅動的有利局面。“一帶一路”建設必須打好人民幣國際化牌,其核心是建立覆蓋投資、貿易的人民幣環流機制,使沿線國家經濟發展融入到與我內外互動的經濟體系中來,擺脫對美元、美國市場及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的過度依賴。巴基斯坦是與中國政治和經濟合作緊密的國家,可率先在巴實行“一帶一路”人民幣閉環流通戰略。應盡快實行中巴兩國貨幣互換、貨幣直兌,直接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目前巴已批準人民幣成為中巴兩國貿易結算貨幣,中方應積極回應,提升人民幣結算比例,并推動中方企業以人民幣赴巴投資。當前巴對華貿易逆差較大,人民幣獲取能力有限,短期可加大雙邊本幣互換力度,為巴金融系統注入充足人民幣流動性,中長期應積極推動中巴FTA第二階段升級談判,推動兩國在零關稅時間表、優惠條件等關鍵問題上盡早達成共識,擴大中國從巴進口,實現中巴貿易平衡發展,形成巴通過貿易獲取人民幣、再用人民幣購買中國產品的暢通機制,建立基于貿易和投資與人民幣閉環循環格局。這不僅有利于使巴擺脫長期存在的美元危機,也可使走廊建設成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契機和手段。
參考文獻
[1]李希光.中巴經濟走廊與世界新秩序[J].中國投資,2017(5).
[2]陳利君.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前景分析[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14(1):107–121.
[3]劉宗義.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進展與挑戰[J].國際問題研究,2016(3):122–136.
[4]張超哲.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機遇與挑戰[J].南亞研究季刊,2014,157(2):79–84,103.
[5]臧秀玲,朱遜敏.中巴經濟走廊的戰略價值及面臨挑戰[J].理論視野,2017(2):72–76.
作者:梅冠群 單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世界經濟處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