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能力和總供應量就像DNA螺旋中的兩個主鏈,糾纏和交替上升。總供需之間的差異“H”是連接兩條主鏈的“氫鍵”,這是維持該結構不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力量,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經濟論文。
推理一個簡單的數學關系式把“支付能力和總供給”進行鏈接,然后在此基礎上推理得出“經濟發展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并舉幾個實例做以說明。
一、一個簡單的“經濟發展總體關系式”
首先需要我們確定一下支付能力所包含的范圍以便于后面的討論——對個人和企業來講,它包含已有的支付能力+預期可以承受的并且可以借貸到的支付能力;對政府或者國家來講,它是指已有的財政盈余+預期可以承受的財政赤字。這里的“可以承受”是指后果不會引起明顯通貨膨脹。個人和企業支付能力是整個國家的支付能力的轉移或者部分的體現。個人和企業支付能力包含在國家整個的支付能力之內。國家的支付能力如果優先轉移給軍隊,那么將會增強軍隊的能力,甚至會成為軍政府。如果國家的支付能力優先轉移給企業,那么這個國家將會形成很強的企業文化和經濟實力。如果國家支付能力優先轉移給國民(或者說老百姓),那么這個國家將會形成類似北歐那樣的福利國家。單從目前這個定義的范圍來講,在能使物價水平保持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個人的支付能力可以主要通過提高工人最低工資標準,增加轉移支付等財政手段來提高,企業的支付能力可以通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銀行借貸利率,實行寬松的財政金融政策等來提高。而整個國家的支付能力可以通過促使前兩者對貨幣—產出效率的提升而提高。
設一個國家的總支付能力為Y,它有能力支付并且愿意支付的那部分(即愿意轉化為總需求的那部分)與總支付能力的比值為N,那么:總需求=Y*N+出口總值。
這里的“N”不是只包含“平均消費傾向——APC”,也包含“平均投資傾向——API”,我們這樣規定:APC是消費占總支付能力的比例,API是投資占總支付能力的比例。
所以N=APC+API
當一個社會供求平衡時:總供給=總需求=Y*N+出口總值
當一個社會供大于求時:總供給>Y*N+出口總值
設在貨幣流通速度為V的情況下,需要增大貨幣投放量H,才能使供求平衡,那么有:
總供給=總需求+H=Y*N+出口總值+H(當一個社會供小于求時,需要減少貨幣投放量H,才能使供求平衡,那么總供給減總需求得是為負值)
由于總供給=GDP(不包括不可分配部分,下同)+進口總值
所以支付能力、通貨膨脹、GDP、平均投資消費傾向、進出口貿易之間的總關系式為:
Y值的增長應該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經濟發展的核心任務。
H可以理解為是反應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預期強烈程度的數值。
二、關于總關系式的一點簡單論述和經濟的“DNA雙螺旋”發展模型
通過公式我們可以看出,上Y值的大小與GDP、貿易逆差正相關,與H值和APC、API負相關。
剛才我們對支付能力的定義中所說的,在物價能基本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增加轉移支付、提高工人最低工資標準,降低銀行利率或者寬松貨幣政策等等措施,實際是減小了H值(總供需差值減小),從而增加支付能力Y值(以下均簡稱Y值)。而與Y值正相關的GDP、貿易逆差的增大,當然也可以增加Y值。 當供大于求時,H是正值。代表的意思是當前物價水平下,通貨不足,需要增發貨幣,否則將會物價下跌。增發貨幣后,H值減小,當前物價下Y值提高。當供小于求時,H是負值,代表的意思是,當前物價水平下,通貨過剩,必須回收貨幣,否則將引起物價上漲。當然,如果有辦法(非市場經濟情況下和美國這種有特殊貨幣的情況下,有可能部分或者全部實現)遏制物價上漲,那么H值越小,其支付能力Y值越高。在現實經濟生活中H值的調整既可以通過調整總供給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增發或者回收貨幣來實現。
而通常情況下,總供給總是處于一種上升的過程中(貨幣—產出效率的提高形成的經濟發展),這會導致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差值H總是不斷增大,而這時正需要我們不斷增發貨幣,以使其平衡(保持物價穩定),所以H值又不斷被縮小到原來的水平。這樣我們的Y值在總供給不斷增長,H值又基本保持不變(物價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才能不斷的提高。兩者應該處于動態的平衡。這時,公式中的Y和總供給就像是DNA的雙螺旋結構,相互螺旋交替上升。即:總供給增加導致H值增加,進而增發貨幣,H值減小,供求平衡,然后Y值增加,然后總供給繼續增長,導致H值增加,增發貨幣,H值減小,供求平衡,Y值增加……這樣,總供給(主要指GDP)和Y值構成兩條螺旋上升的主線,就好像生物學中DNA的兩條螺旋上升的主鏈,而它們之間連接的力(DNA中的氫鍵)則是H值。兩條主線上的都有對應的時間節點和總供需差值H。這屬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狀況或者說良好狀況。但還有些特殊狀況。
Y值和總供給螺旋上升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狀況一”:
總供給不斷增加,而貨幣量沒有跟上—— 這樣在這個時間節點,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差值H值也增加,抵消了GDP或和貿易逆差的增長,所以Y值是沒有增長的。即不管總供給增加多少,人們就那些購買力。但如果隨后因總供給相對增加且消費不足而導致物價下跌,這其實進入了另一個物價參考系或者說經濟系統,物價下跌后的任何時間節點,總供給(以物價下跌后重新核算值為準)和H值都相同程度減小了(即公式分子的總值沒有變化),但公式的分母API和APC肯定也是減小了。因為人們原先需要支付6美元的東西,現在只需要支付5美元就買到了,它占總支付能力的比值減小了。所以Y值在物價下跌后是增長了。這樣的狀況容易出現在以實業立國的國家。
Y值和總供給螺旋上升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狀況二”:
貨幣增發量超過了相對應的總供給的增速,或者總供給相對下降—— 那么H值是趨向負值的。這時,不同的國家狀況會有不同的結果。
A結果:總供給可以迅速提升的國家,比如,有的國家有特殊貨幣,比如美元,可以隨時候增加進口平抑物價,物價變化也會相對較小。有的發達國家現有的支付能力已經基本滿足了其各項需求,那么即使貨幣超發,也難以轉換為實際支付。這時物價變化也會相對比較小。有的國家生產能力過剩,貨幣超發時,引起的物價變化也比較小。貨幣超發會增強這些國家支付能力Y值。因為反映在公式里,物價基本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只有與Y值正相關的項在增加,與其負相關的項在減小,所以Y值是增加了。
B結果:如果是發展中國家或者貧窮國家,增發的貨幣會很快轉換為總需求,如果總供給沒有跟上,這時易導致物價上漲。在“貨幣超發后物價上漲前”,公式內只有H值變化了,是負的,這時人們的支付能力Y值名義上是增長了的。但物價開始上漲后的任何時間節點,總供給因物價上漲因素是上漲的,H值相同程度增長,即雖然公式的分子值沒有變化,但公式分母卻增大(因原先需要支付5美元的東西,物價上漲后需要支付6美元了),所以Y值又會有所回落。
美國因為有特殊貨幣美元,往往屬于狀況二A結果。因其可利用其美元的國際地位,隨時增大進口,增大貿易逆差,從而增加總供給,使物價難以上漲,并且這時不但總供給增加,其H值還在減小(由于貨幣超發)。所以美國的支付能力是很容易提高的。美聯儲的主席相對于其他國家是最好當的。
適時適量印貨幣是促使這個“經濟螺旋體”不斷上升的切入點。除非有大規模戰爭發生,總貨幣量的增長應該是常態。
閱讀期刊:宏觀經濟研究
《宏觀經濟研究》(月刊)1998年創刊,是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主辦的專業性學術經濟理論刊物。宣傳黨和國家有關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針、政策,并配合國家計委的中心工作部署,反映經濟改革與發展中重大的政策性問題及理論研究成果。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