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日产精品_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中文网站_神马影院午夜我不卡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中英文核心期刊咨詢網提供中英文核心期刊目錄大全,最新2023中文核心期刊目錄查詢,英文論文發表期刊咨詢服務。
中文核心期刊咨詢網

循環經濟系統如何協調發展

作者: -12018-03-28閱讀:文章來源:中文核心期刊咨詢網

  區域系統是一個由經濟,社會,資源和生態系統組成的復雜系統。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應著眼于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協調各種制度的運作,可以保證整個區域體系處于最佳發展狀態,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循環經濟論文。

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

  【摘要】采用線性加權模型與離差系數方法定量,從時間尺度方面與系統層面定量研究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子系統協調度測定,并分析循環經濟有序發展的限制性因素。研究認為:(1)時間尺度上定西市循環經濟各子系統發展水平目前處于快速上升趨勢,尤其是經濟、社會系統發展迅速,與研究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人口與土地城市化有關;(2)整個研究時間序列,定西市循環經濟子系統協調度明顯提升,2005年后整體處于比較協調狀態;(3)循環經濟不同發展時期,系統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也不同,研究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制約因素逐漸從經濟制約轉向資源環境制約。

  【關鍵詞】循環經濟;協調度;制約因素;定西市

  一、引言

  循環經濟發展協調度測定便于全面分析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空間分布規律和區域系統協調發展的限制性因素研究,從而為循環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發展戰略提供可靠依據。國內關于循環經濟實證研究成果較為豐富,研究尺度涉及省市[2]、產業[3](循環農業、工業)及企業與城市循環[4]層面,研究內容包括指標體系構建、評價模型[2][4-5]應用等,但是針對循環經濟系統內部子系統協調度測定研究相對薄弱。定西市地處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和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季節性集中,植被覆蓋度低,水土流失嚴重,是典型的生態環境脆弱區。整體綜合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下。產業發展依舊依靠中藥材、馬鈴薯等農產品加工;鋁材、水泥等傳統產業,以原材料或粗加工輸出為主[6]。資源優勢未能有效轉化為經濟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沒有形成有效支撐。定西市循環經濟發展面臨著生態環境脆弱、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利用率較低、回收體系不健全等問題,資源環境成為該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鑒于此,基于相關研究,從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系統入手,采用線性加權模型與離差系數方法定量評價了循環經濟子系統協調度及有序發展的限制因素,以期為生態貧困脆弱區循環經濟發展提供科學建議與政策指導。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獲取

  (一)指標體系構建

  為了充分反映生態脆弱貧困區縣域循環發展水平的各要素,按照系統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等原則,依據董鎖成[7]、陳德敏[8]等人研究成果,結合研究區域循環經濟實際發展現狀,構建了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共含一級指標8個,指標要素32個。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

  (二)系統協調度

  1.數據標準化處理。由于各指標的量綱、數量級及指標的正負取向均有差異,需對初始數據做正規化處理。指標值越大對系統發展越有利時,采用正向指標計算方法:2.子系統綜合發展水平。利用線性加權模型計算循環經濟系統中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各子系統的發展水平。式中,Fn為各子系統發展指標值,n=1,2,3,4分別代表社會、經濟、生態、資源等子系統;Xn,i表示n子系統第i指標的標準值,Kn,i為n子系統第i指標的標準值,k=1,2,…,j,Si為第i項指標的標準差[8]。3.子系統發展協調度。本文采用離差系數法測定區域循環經濟系統各子系統發展協調度,計算公式如下:其中B為系統協調度,S為各子系統得分的標準差,Y為各子系統得分的平均值。B值越大,表明子系統間的協調程度、協調性越高,反之則越差[9]。

  三、循環經濟發展協調度

  (一)子系統發展時間序列比較

  利用線性加權模型統計分析,定西市循環經濟子系統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系統發展水平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圖1表明,2001年子系統資源系統得分最高為0.079,經濟系統得分最低為0.017,資源系統是經濟系統發展得分的4.5倍。同樣資源、社會系統發展得分比為2.65。說明該階段經濟、社會系統整體發展緩慢,整體循環經濟協調程度較低。2004年后經濟、社會系統發展得分逐漸增加,2010年增加至最大,得分分別為0.205、0.27;同時,經濟、社會系統與資源系統得分比趨于減小,2010年得分比值分別為1.38、1.86。得分比值逐漸減小,表明整個循環經濟發展協調程度增加。表1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確定說明,整個研究區域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社會子系統中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固定資產投資額、科技項目投資額、城鎮化率等指標權重較高,有力地推動著循環經濟指數的增長。這也表明,定西市社會、經濟系統發展可能與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發展密切相關,中草藥、馬鈴薯產品加工、制造業、機械加工等產業逐步引進。整個時間序列而言,雖然循環經濟系統協調程度呈現出增加趨勢,但是2004年后資源、環境系統發展指數得分區相對較低,尤其是2010年資源、環境系統得分為0.146、0.14091,明顯低于社會系統的發展。如表1所示累計水土流失治理面積指標權重僅為0.016,說明定西市處于半干旱氣候區,位于隴中黃土高原,季節降水集中,生態、農業用水不足;同時土壤垂直節理發育,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環境條件惡劣。同時,資源系統指標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廢水治理設施數與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等指標得分相對較低。說明工業、城市快速發展前提下,定西市還需要加大工業、城市循環系統的健康發展。雖然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了定西市經濟快速發展,但是資源、環境系統成為定西市循環經濟有序發展的障礙。

  (二)循環經濟系統協調度發展

  系統協調度是相對區域經濟發展階段而言的,雖然在發展過程中循環經濟各子系統可能達到協調狀態,但協調度的內涵卻不同[3][9]。依據葉民強、高健[9-10]等人研究,劃分了定西市循環經濟發展協調度的類型。協調度值范圍為0~1,0.00~0.40,不協調;0.40~0.50,不太協調;0.50~0.75,基本協調;0.75~0.85,比較協調;0.85~1.00,協調。如圖2所示,循環經濟整體發展的子系統協調度呈現增加趨勢,2001—2003年子系統協調度低于0.75,表明循環經濟發展處于不協調狀態;2004—2009年子系統協調度高于0.75,其處于比較協調狀態;而2010年協調度指數值為0.721,處于基本協調狀態。循環經濟系統具有層次性、整體性、開放性、動態性、可調控性等特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子系統相互協調又彼此沖突,協調發展是子系統相互耦合的結果。其中可調控性指人類社會采取不同發展模式對循環經濟系統進行干預,從而促進系統的協調發展[11]。整個時間序列發展態勢而言,2004年研究區域循環經濟協調度明顯提升。結合上述研究說明,定西市2005年各循環經濟子系統發展指數明顯提升,尤其是經濟、環境系統發展指數分別達到0.07、0.09,說明區域產業經濟、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政策與調整作用顯現,其后整個循環經濟發展步入更高階段,協調程度也相對提升。

  (三)協調度制約因素分析

  在區域不同的發展階段,對循環經濟系統協調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的因子稱之為利導因子;相反,起到限制作用的因子,稱為限制因子[9]。對于限制因子的判定,采用子系統綜合發展水平比較判斷。循環經濟不同發展時期,系統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也不同,但是大致遵循從經濟制約型向資源環境制約型過渡的特點[12]。2001—2004年定西市循環經濟系統發展受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限制,2005—2010年階段資源、環境系統的限制作用凸顯并成為主要限制因素(見圖1)。表明定西市中草藥、馬鈴薯種植規模擴大、農產品加工(中草藥、馬鈴薯)以及制造業引進,相應產業結構調整加速了定西市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人口城市化與土地利用城市化加快了社會系統發展水平。如表1所示,就循環經濟系統發展指標權重而言,資源利用方面農用柴油消耗總量、塑料薄膜使用權重指數較低;資源回收方面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廢水治理設施數、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指標權重也較低。這表明,定西市農業生產粗放程度較高,城市、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程度較緩慢;雖然經濟發展迅速,但是資源循環利用、集約利用程度較低。同時,環境系統發展中累計水土流失治理面積指標權重僅達0.016,說明定西市氣候特點直接導致該區域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環境惡劣;同時,定西市農業生產科技投入不足,農產品產出效益低下,直接制約環境系統發展。

  四、結論

  研究發現:隨著研究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各子系統均隨時間推移呈現上升趨勢。研究時間序列范圍內,經濟、社會系統逐漸取代資源、環境系統并在循環經濟整體發展中的貢獻比重增大。經濟、社會系統發展是研究區產業結構、人口與土地城市化快速發展的結果,也成為循環經濟子系統協調的利導因子。因此,定西市循環經濟系統健康及其子系統協調發展,繼續需要政府部門根據地方特色資源優勢,合理配置產業及關聯產業等;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產業間的協同,不斷地進行企業生產各環節的技術革新,使得企業內部及企業間實現能量、物質、信息的有效流動,從而提高工業化水平和降低工業產值單位能耗。但是,循環經濟的不同發展時期,系統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也不同,大致遵循從經濟制約型向資源環境制約型過渡的特點。資源環境系統發展制約前提下,定西市需要改善傳統種植業生產方式,加強土地資源利用集約度,提高產出效益;同時需要繼續加強水土流失災害防治,有效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尤其在農戶生態環境認知宣傳基礎上,有效減輕定西市人類活動對脆弱生態環境的干擾。

  閱讀期刊:《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

  《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月刊)創刊于1980年,是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天津再生資源研究所、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技術刊物。

相關論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鱼县| 石棉县| 会昌县| 沂源县| 镇巴县| 石台县| 九龙坡区| 子长县| 吉隆县| 西畴县| 聊城市| 固原市| 汝南县| 祥云县| 安龙县| 惠东县| 三穗县| 万山特区| 新民市| 原阳县| 双流县| 哈密市| 商南县| 砚山县| 邮箱| 龙里县| 若羌县| 沽源县| 沙雅县| 葫芦岛市| 桃园市| 福清市| 泰顺县| 华安县| 卓尼县| 嵊州市| 北票市| 佛坪县| 大连市| 正蓝旗|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