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數學論文分析使小學數學陳述性知識結構化的教學方法,“數位順序表”的教學,一般安排在三年級上學期“認數”單元。對這一內容的教學,似乎沒有多少研究與創新的空間。
《小學教學參考》成立于1962年,以小學語文、數學兩科為主,兼顧其他各科的教輔類刊物(設有語文版、數學版、綜合版)。主要介紹小學各學科最新的教學理念、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及時反映學科的研究動向、教改趨勢以及小學教學各學科教師關注的教研、教學的熱點問題等。
習慣的教學過程是:先借助計數器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再建立新計數單位與原有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系,最后告訴學生,我們可以用一張表把所有計數單位放在一起,這張表就是“數位順序表”。這種走“流程”的教學帶來的僅僅是知識的累加,其余的諸如知識萌發時的頓悟、知識產生的必要性及知識間的結構關系很少被喚醒和明晰。鑒于此,我做了如下嘗試——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讀數方法!能快速地讀出下面的數嗎?(多媒體依次出示4000.200、60007)
生:4000。
生:200。
生:6000。
師:最后一幅圖上的數是多少?
生:4000。
生:40。
生:我認為不對,應該是400。
生:也可能是40000。
生:老師,你在耍我們,這個數根本沒法讀。
師:為什么最后一個計數器上有4顆珠,讀出來的數卻不一樣呢?你有沒有發現問題?
生:因為我們不知道這4顆珠究竟在什么位上。
師:是這樣的嗎?通過這個練習,你想說些什么呢?
生:讀數的時候,我們不但要知道有幾顆數珠,還要知道這幾顆數珠在什么位上。
師:沒錯,數位很重要!就好比你去看電影,參加一個重要的活動,每個人都有一個確定的位置,坐錯了就亂了。
師: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只要把計數器上的數位顯示完整就可以了。
師:(出示下左圖)計數器上從右邊開始數起分別是什么位?(根據學生的回答將計數器上的數位填完整,如下右圖)
師:現在知道這個數是多少了嗎?
生:知道了,是400。
師:對1 4在百位上,就是400。我們可以將計數器上的這些數位列成一個表(隱去“珠”和“檔”,出現一個不完整的數位順序表,如下左圖),數學上就叫做數位順序表(再次點擊,出現一個完整的數位順序表,如下右圖)。
師:如果要讀這個數位順序表,要從數位順序表的右邊開始讀。一起讀一遍。
師:現在請同學們把這個數位順序表在頭腦中默記一遍。
師:根據這個數位順序表回答:從右邊起,第幾位是百位?第幾位是千位?第幾位是萬位?
師:這個數位順序表中還有一個省略號,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生:萬位的左邊還有一些數位。
師:對,這些數位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去認識。
“數位順序表”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中根據經驗而編制出來的一種學習模型,具有概括性和結構化等特點,對學生掌握數位概念、把握位值制原則起著一定的支撐作用。 一般情況下,它屬于“陳述性知識”,慣常教學是由教師“告訴”學生(口頭介紹或看書學習),教學過程蒼白無力,課堂了無生氣。
夸美紐斯曾言:“偉大不在于力量,而在于技巧。”好的教學就應該在那些尋常之處看到技巧,見到功夫。如何使“數位順序表”這一“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一樣具有豐富的育人價值呢?這一片斷給我們以一定的啟示。
首先,讓學生感受到數位是重要的。“4顆算珠”究竟代表多少?本應唯一的答案怎會五花八門呢?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經歷激疑、嘗試、思考、釋疑等過程后,認識趨于一致:數位比看電影時的座位、開會時的席位更具有唯一性和確定性,它是讀數和寫數的必備條件。
其次,數位之間是有聯系的,這種聯系通過“數位順序表”得以“結構”化。“結構即指聯系”“結構是指有組織、有模式的相對穩定的完形”。學生在經歷猜測“4顆算珠是多少”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關于“10、100、1000、10000”等計數單位的數學活動經驗,這些經驗是零散的、孤立的,不具有可攀性。這時,“數位順序表”的相機介入,可以幫助學生對已有經驗進行整理、重組并進入自己的認知結構,成為學習“認數”內容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