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文言文要致力于發現和傳達文本“怎么說”的獨特言語形式,從宏觀層面把握文言文的文本體式、篇章結構、章法運用等,探尋文本言語形式表達的秘妙,讀懂言語形式承載的言語內容,從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言語形式觀,提升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
關鍵詞:文言文體式;結構;章法;言語形式
文言文教學要在整體宏觀視野下審視文言篇章,從文本體式、篇章結構、章法運用等角度走進文言文的言語世界,探尋言語形式表達的秘妙,讀懂言語形式承載的言語內容,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以下為有效之途經:
一、立足文本體式,探尋文體意義
閱讀教學中的文章差異顯著,從宏觀角度審視這些作品,體察不同作品的言說方式,需要辨識具體文章的體式。所謂體式,即文類的特性和具體文本的特定樣式。宏觀視野下的文言文體式,偏重于文言文本的文體類型,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文章體裁。“閱讀是對某一種特定體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釋、體驗、感受。閱讀是一種文體思維”①不同類型和個性的文本,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學習活動的組織等,都要因體而異,隨體而變,故而辨體就顯得非常重要。統編教材文言文選文類型豐富,如“書”“說”“記”“序”“表”等,其中有文體特色鮮明的駢文,如《與朱元思書》;有人物形象立體鮮活的史傳文,如《周亞夫軍細柳》;有長于修辭、氣勢非凡的論說文,如《富貴不能淫》等。不同文體的文言文有著相應的目的、功能和語體特點,不同的文體也體現了不同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作家借此言志載道或表達自己的需求。“根據清代姚鼐的《古文辭類纂》和褚斌杰的《中國古代文體概論》等的相關理論,中學教材中的文言文大致可分為史傳文、論說文、山水游記、小說、辭賦和應用文六大類。”②其中,辭賦多在高中階段涉及。從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課文來看,史傳文以敘述和描寫來突出人物形象和彰顯人物精神,比如《周亞夫軍細柳》,在曲折奇特的情節敘述、正面側面結合的描寫以及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中,表現周亞夫“真將軍”的形象;論說文作為說理性文章,需探求其“隱藏于現象背后的道理”,厘清作者說了什么理以及是怎么說理的,如周敦頤《愛蓮說》借蓮花表現對潔美人格的歌頌,需抓住其論說文的文體特點,明晰文章說理的邏輯;“記”不單是山水游記,而是以敘事、寫景、狀物為主,數量較多,如《桃花源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核舟記》等;應用性文體的實用功能是其主要寫作目的,如《出師表》需依據其“陳情言事”的特征,分析諸葛亮“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語言特色。不同文體的文言文有著不同的言說方式,表現出不同的言語形式;閱讀不同體式的文言文,要經由不同的言語形式走進文本內涵,把握作者的言說意圖。1.文章體式反映獨特的言語形式。文體特征是區分不同文章言語形式的顯著標志。以《誡子書》為例,文本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句子中不失特別的言語表達,如四個“無以”,兩處“須”“不能”,否定句與肯定句交錯復合使用的方式,將為人父者深切的愛子之情盡顯在一封家書里。而同是諸葛亮的文章,《出師表》則體現了“文章”的實用功能。劉勰《文心雕龍·章表》云“表以陳情”,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向劉禪上表反復勸勉,拳拳之心日月可鑒。兩相對比,更能體會不同文章體式獨特的言語形式。2.文章體式實現作者的言語目的。作者要表達特定的寫作意圖,需選擇合適的文體來呈現,正如一定的言語內容需要借助相應的言語形式來表現。比如,隨著六朝駢文的興起,出現了像《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這般崇尚辭藻、追求雅致的文學性書札。這些書信情文相生,趣味雋永,辭藻明麗,不再是單純的應用文體,“無非是清楚暢快地表達自己的性情,從容不迫地抒寫自己的情感、懷抱”③。文學性書信的這種功能恰能寄寓作者的山水情懷。再如,“說”這種文體一般“都是借說明某一具體事物,或取喻一個故事,來講明一個道理或抒發自己的某種感情,從而達到使說理和抒情形象化”④。韓愈《馬說》就是巧妙借用這一文體,以千里馬為喻,發“不平則鳴”之音,抒懷“知遇之難”,表達對埋沒人才的當權者的強烈憤慨。3.文章體式提供閱讀的具體路徑。上述兩點是從文本與作者的角度來闡述文言文體式的意義。那么,從文本與讀者的角度來說,文言文文體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可以給予閱讀者具體的閱讀導向和路徑。孫紹振曾說:“一般解讀文章往往滿足于內容的闡釋,對于文章的體式,或者說是形式,則不置一詞。”⑤這正反映出當下許多語文教師解讀文本的狀態。抓住文體特征,從不同文體各自的言說方式、表達側重和寫作意圖入手,可以抵達文本的更深處。比如,閱讀范仲淹《岳陽樓記》,可以根據“記”這一文體的特征尋求思路。“記”作為散文的一種,常通過敘事、寫景、議論等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由此,可確定閱讀步驟:明敘事,即明確作記的由來和背景;賞景物,即賞析洞庭湖的全景和遷客騷人不同的覽物之情;悟議論抒情,即感悟古仁人的理想抱負。緣“記”求“路”,遵循“記”的文體特性,梳理出閱讀思路,也就理清了文章的寫作脈絡,直抵文本內核。再如,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類比手法和對舉、排比句式,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能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可以反復推敲《孟子》氣勢磅礴、長于雄辯、汪洋恣肆的語言,從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和憂患意識。
二、研究篇章結構,順應文脈閱讀
結構是文章的內部構造,是作者根據主旨對內容進行恰當的組織安排。文章結構的價值不僅在于增添形式美感,更是服務于一定的文意表達需要,讀者可以憑借結構,逆溯追索作品的內涵,深入理解作品內容。所以,古人十分看重篇章結構的意義,認為好的文章一定擁有一個作者精心建構的結構框架:“譬如大匠操斤,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盡堊手段,何處設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設施者甚多,終不可為大匠。”⑥經典文言篇章是文本內在言語機理和表達脈絡的自然融合,即“理”與“序”的有機結合。宏觀視野下的文言文閱讀也要追求篇章的行文思路,找到文章的行文脈絡。比如,《三峽》的篇章結構主要體現為文脈。“既寫山又寫水,先寫山后寫水,又重點寫水”是閱讀中要刨根問底之處。從宏觀角度研究《三峽》的結構,發現其言語形式的意義,還要探究《三峽》四季之序的安排,寫夏水之后直接跳過秋季而寫春冬之景,看似不合常理,其實是因為如果先“寫秋之瑟肅、猿之悲鳴,和前面江山雄偉、情致豪邁在意脈上不能融通”⑦,同時,夏水與春冬之水在邏輯上也形成對比。有些文本的文脈不能一望而知,閱讀中可以通過尋找“文眼”來梳理文本脈絡。“文眼”者,文章之窗也。打開了文眼,文章的結構布局、作者的苦心經營,便一覽無余。南宋呂祖謙在《古文關鍵》中說:“第一看大概主張,第二看文勢規模,第三看綱目關鍵,第四看警策句式。”此中“綱目關鍵”不妨理解為文眼。文眼可以是揭示主旨的內容,也可以是涵蓋內容的語言,還可以是引發思考的詞句。比如,《記承天寺夜游》中的“空明”,就可以看作是揭示主旨的文眼,“空明”表面上指庭下積水的澄澈,側面表現月光皎潔、纖塵不染,實際上暗指蘇軾的精神世界,整篇文章寫景、抒情統攝于“空明”之中,文本的“綱”就被牽起,行文脈絡因此顯露無疑;《送東陽馬生序》采取并行的敘述結構,邊敘寫求學之艱,邊描寫求學之勤,作者求學之勤勉與艱苦貫穿全文,文末“蓋余之勤且艱若此”恰是文本一氣呵成的總結句,“勤”與“艱”就是涵蓋文章內容的文眼;《岳陽樓記》“屬予作文以記之”交代了范仲淹寫作此文的原由,按理文章應從“記”字落筆,濃墨重彩地記述岳陽樓修建的過程、規模、成果及修建者其人其事等,而此文卻“不走尋常路”,其中原委何在?閱讀中可以“記”字為文眼引發思考,探索文本中作者的隱秘情懷。文言文閱讀抓住文本脈絡,就找到了進入文本視界的大門,更有益于教學內容的選擇,有益于學生閱讀思維的培養。
三、解析章法之妙,發現審美價值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處“往往就是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所在,是文章的精髓所在,也是文言文的審美價值所在”⑧。宏觀視野下文言文的章法多指“謀篇布局的技巧”,比如情節的布局、人物的安排、段落的結構、表達的方式等等。章法的選擇與安排可以讓讀者從“有意味的形式”中感受文本精髓及其審美表達。矛盾沖突是小說情節的基礎,探討小說的矛盾沖突,對于解讀人物形象及作者的創作意圖不無裨益。《陳太丘與友期行》是一篇文言志人小說,情節圍繞陳太丘、友人和元方三人展開,其中有兩組矛盾沖突,第一組是陳太丘與友人,矛盾的焦點是“信”,守信與失信是情節沖突的核心;第二組是友人和元方,矛盾沖突的焦點是“禮”,“守禮”和“無禮”之辯,又成為了故事繼續推進的力量。兩組矛盾沖突,令文本情節曲折有致,波瀾起伏,人物形象豐滿立體。從人物安排與設置上探究文言文章法,可以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提高審美鑒賞能力。李長之認為,《史記》寫人時常“用兩種突出的性格或兩種不同的情勢,抑或兩種不同的結果,作為對照”。《周亞夫軍細柳》寫人的最大特點就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通過對比襯托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文本對周亞夫言行的描寫極其簡潔,卻把大量筆墨用在霸上軍、棘門軍與細柳軍的對比及細柳軍的嚴明軍紀上。但正是在這些對比、襯托中,周亞夫的人物形象才得以深入人心,使讀者深刻感受到他“真將軍”的威嚴和風范。篇章結構的本質是思維,章法是對思維規律的總結和提煉。“起承轉合”本是我國傳統詩文寫作章法術語,文言文的創作也同樣體現了章法謹嚴、脈絡清晰、結構搖曳的特點。《雖有嘉肴》的說理過程便是如此。文章起筆非凡,以“雖有嘉肴”作類比,引出“雖有至道”,繼而以“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承接上文,而后又筆鋒一轉,“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最后的“合”水到渠成,得出結論“教學相長”,并引用《兌命》來證明。在“起承轉合”的分析中,我們既能感受到文本行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章法結構,又能體會作者說理的邏輯和趣味。章法的選擇還體現在表達方式上。表達方式往往反映文本的內容和深厚意蘊,表達方式不同,作者表情達意的目的也不同。比如,周敦頤《愛蓮說》整體上由敘述和議論兩部分構成。第1段為敘述部分,先總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后分說菊、牡丹、蓮以及喜愛這三種花的人,重點寫蓮花的卓然獨立、超然不群、與眾不同;第2段為議論部分,首先評價三種花的品格,其次由評花到論人,抒發感慨,表達作者對君子人格的追求。抓住文本的表達方式,就能辨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體認作者的情志。汪曾祺先生認為:“語言和內容是同時依存的,不可剝離的,不能把作品的語言和它所要表現的內容撕開。”⑨宏觀視野下文言文的言語形式和內容也是密不可分的。不論是文本體式、篇章結構還是章法運用,都是為了讓讀者更好地感受到作品言語形式帶來的審美注意,獲得美感享受,深入體會文本言語內容的豐富意蘊,體悟文化經典的思想精華。
作者:沈華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