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主要介紹的是科技創新怎樣推動運輸管理雙效提升的內容,本文作者就是通過對科技創新對運輸管理提升的相關內容做出詳細的闡述與介紹,特推薦這篇優秀的文章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科技創新;運輸管理
現代意義上的綜合物流的核心是運輸。目前,運輸環節普遍存在粗放式的人情管理、運輸過程“黑盒”、運輸異常情況不透明和外包商服務效果無法量化考核、運力成本控制力差等問題。隨著郵政寄遞網轉型升級工作的進一步推進,全國郵政網運部門正緊緊圍繞打造行業“國家隊”的中心任務,深入實施信息化引領的科技興郵戰略,以科技創新引領企業管理創新,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全面提升寄遞網新技術應用的水平,構建智慧型運輸網絡,為客戶提供快速安全的運輸通道,增效降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做優做強做大中國郵政寄遞網。
科技賦能引領運輸流程可視管控
目前,中國郵政基于運輸全過程管控和運力資源開放共享的設計理念,借助北斗系統升級改造工程,采用郵政私有云、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可視化等國內外領先技術,將車載硬件與軟件有機結合,自主設計、開發、建設了一個實時高效、智能感知、全程監管、透明管控的郵運車輛管理平臺。該車管平臺上線應用一年來,日均在線用戶已達1.5萬人,累計接入運郵車輛8萬多輛,全國郵政以此重塑了干線運輸生產管控流程,實現了對郵件運輸和車輛運行的全方位在線實時管控,構建了“互聯網+運輸”的透明、高效、綠色的郵運新干線。在2018年5月交通運輸部主辦的第十四屆國際交通技術與設備展覽會上,相關成果得到了交通運輸部領導、參展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傳統的車隊線下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盲點,如調度派車情況、車輛響應情況、車輛運行以及卸車情況等均無法完全實時掌握,運輸各環節相互割裂,影響了郵件的運輸時限和運輸質量。車管平臺從運輸全流程的角度出發,梳理了整個運輸環節中的重要節點,開發了“中郵車助手”APP、“中郵司機幫”APP,通過移動便捷操作以及后臺業務數據的互聯互通,對調度派車、委辦公司響應、車輛到場、開始裝車、裝車完畢、封車門、出圍欄、途中運行監控、進圍欄、卸車開始以及卸車完畢等11個關鍵節點的有關數據進行集成采集,運輸全程信息無斷點,將運輸環節從線下操作全部搬到線上展示,實現了對派車端、裝車端、發車端、運行端、卸車端5個環節的全面管控。所采集的數據實時、精準,據此設置的派車響應及時率、平均裝車時長、等待發車時長、運行時長、等待卸車時長、卸車時長6大類管控指標真實、客觀,為運輸環節郵件時限穩定和針對相關問題精準施策提供了有力的過程管控工具。針對2019年的網運管理工作,集團公司要求各省(區、市)郵政網運部門強化車管平臺的應用,通過利用大數據分析上述有關指標數據,推動內部運輸的裝、卸作業流程優化,加強派車響應、待發、待卸等環節管控,減少郵件在局等待時間,進一步提升全流程運行的效率和效能,不斷提升客戶體驗。
遠程監控提升運輸動態調度水平
近年來,中國郵政雖然在全網建立了統一指揮、動態調度、垂直貫通、快速響應的指揮調度體系,但管控手段較為薄弱,對每天運行的8500多輛干線長途車輛的運行狀態難以精準掌握。為強化對寄遞網生產運行過程的管控、著力提高寄遞網運行的穩定性,郵政車管平臺注重衛星定位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算法等在運輸環節的應用,所有入網車輛必須安裝衛星定位裝置,委辦車輛可自帶設備快速接入;郵政自有車輛除衛星定位裝置外,還配置了視頻、煙感等設備,實現了對運行途中車輛狀態和駕駛行為實時感知,將人、車、郵件連在一起,進行郵路全程可視化運行管控。目前,郵政車管平臺可對全網上萬條郵路的運營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可根據提前預設的報警種類和相關閥值做出準確、實時的反應,對生產過程中應發未發、應到未到、應卸未卸的車輛進行自動事前預警,對運輸途中車輛線路偏移、異常停駐、超速等12項異常事件進行事中自動報警。各級調度人員要充分利用車管平臺,通過扁平化的實時溝通和應急指揮,提前預判、及時發現、實時干預車輛運行途中的突發和異常情況,確保寄遞網穩定運行、靈活組織和高效應變。
閉環管理防范控制運輸重大風險
近年來,中國郵政深度整合網絡資源、推進網運轉型升級,日均包裹處理能力從2013年的300萬件快速增長到2018年的2245萬件,幾乎每年處理量翻一番,2018年“雙11”處理峰值更高達6031萬件。與此同時,業務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運力需求,社會運力的比重逐年增加,“雙11”期間更是高達80%,這對整個運力需求保障、郵件時限穩定、安全運輸風險管控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車管平臺從外包商入網、車輛和駕駛員注冊、合同備案、運費管理以及郵路運行監控和外包商服務質量KPI指標評價體系等,建立了一套完整閉的環管控模式,防范運輸安全重大風險。
算好精細賬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集團公司近年來全面推進處理中心由成本中心向利潤中心轉型,這為實現郵路損益核算創造了有利條件。車管平臺從強化業財聯動切入,打通寄遞網的人力、財務、業務數據共享渠道,并優化數據采集方式,科學核算自辦單車運行成本。同時,依據委辦合同簽約單價及發班情況等,自動采集委辦車輛的運行數據,構建起運輸成本從總的“估摸賬”到細化每條郵路、自辦委辦全覆蓋的“精細賬”運費核算模型。通過強化運輸成本管控,郵運價格普遍降低(全網平均運輸單價下降17.6%),在各中心局與快遞同業同口徑對標中,單位運輸成本與同業基本持平,其中太原、濟南、蘭州等中心局顯著優于同業水平。集團公司要求各省(區、市)網運單位要借助車管平臺運費核算模型,不斷完善基礎數據采集,逐條郵路核算運行成本,大力推行郵路損益分析,推動企業降本增效。一是開展中心局內自辦、委辦噸公里運輸成本對標管理,主動找差距、補短板、挖潛力。對于單向郵路、臨時郵路、正班郵路加車以委辦運輸為主,對于往返、正班郵路以自辦運輸為主,通過調整自辦、委辦承運方式,降低整體運輸成本。二是開展中心局間自辦百公里運輸成本對標管理,通過抓重點(如百公里燃油費、百公里人工成本等)、減少車輛空駛里程、提高郵件裝載率、優化人員結構等方式,進一步提升郵路的精細化管理水平。三是結合車管平臺數據分析,積極探索研究構建多視角、多維度的運費計劃與預算執行分析機制,為車型采購、郵路組織、線路優化、承運方式選擇等提供決策依據,持續提升寄遞網的運行效益。
作者:張麗強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