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財力不足的情況下,垃圾處理產業化是垃圾資源達到最佳配置的有效途徑,是城市垃圾實現綜合處理的根本出路。本篇環衛經濟論文認為應當推行和完善城市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樹立垃圾處理產業化理念,推進垃圾處理技術進步,改革城市垃圾處理體制,推動垃圾處理產業的進程,實現環衛經濟循環。
關鍵詞:垃圾處理;產業化;循環經濟
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舒適環境的需求越來越高。過去由于人的認識以及實際操作中的困難,人們把城市垃圾處理看作是政府應該負責的,政府成為城市垃圾處理唯一管理主體、運營主體。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垃圾處理實踐證明,僅僅通過政府來處理城市垃圾,政府財政是難以承擔的,而且投資效益差,運營效率低。解決好城市垃圾處理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實行垃圾處理產業化。
垃圾處理產業化是一種機制上的轉變,是在政府財力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按照企業運行處理的垃圾量進行補貼的一種市場運作形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的今天,市場化改革已經成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必然選擇,這是政府運用有限財力發揮最大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并成為推動垃圾處理及相關產業的最佳途徑。因此,推進垃圾處理產業化是實現環衛經濟循環的客觀要求,是垃圾資源達到最佳配置的有效途徑,是城市垃圾實現綜合處理的根本出路。
1樹立垃圾處理產業化理念
垃圾處理產業化實質是按照經濟循環理念,在保證垃圾處理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時,多渠道、多方面提高垃圾處理的經濟效益,在保證垃圾處理減量化、無害化的同時,不斷提高垃圾的資源化,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探索和構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垃圾處理市場化機制。
2建立適應市場規律的收費機制
垃圾處理產業化的核心是由企業投資建設城市垃圾處理設施并運營,由政府來支付其投資回報和相應費用,這部分費用除了特殊情況下政府的財政支持外,主要來源渠道就是收費。推行和完善城市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目的:一是補償投資和運營成本,實現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的良性循環;二是體現“污染者付費”原則,確立“環境消費”的意識,使企業、單位和廣大居民對環境保護履行應盡的義務。城市垃圾處理收費雖已實行多年,但收費標準偏低,不足以補償投資和運營成本。
根據國家計委、財政部、建設部和國家環保總局[2002]872號文件精神,按“誰產生,誰付費”的原則由垃圾產生者支付垃圾處理費用,建立合理的價格政策。政府部門要加強征收垃圾處理費的宣傳教育,讓交納垃圾處理費的單位和個人明白征收垃圾處理費的用途以及加強垃圾管理、減少垃圾污染的重要意義,促使垃圾產生者主動回收廢舊物質,減少垃圾產生量。
實行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總的原則是收費標準達到保本微利,按照垃圾收集、運輸、處理成本,合理贏利的原則核定。各地政府應結合當地情況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和收費辦法,加強收費管理,費用專項用于城市處理設施運營和項目建設,嚴禁截留、挪用,促進垃圾處理的良性循環。
3培育垃圾處理市場主體,建立多元化投資體制
推進垃圾處理產業化,必須引進市場競爭機制,積極培育垃圾處理主體,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德原則。通過建立和完善鼓勵城市垃圾處理產業發展的收費、稅收、信貸、融資、土地、供電、供水等政策,推動垃圾處理市場的形成和和發展,培育垃圾處理的技術產品市場、社會資本和投資市場、社會化服務市場和經營市場,為企業營造投資城市垃圾處理產業的市場空間,引導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培育和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德垃圾處理實體,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投資垃圾處理。
4實施“三化”方針,推進垃圾處理技術進步
垃圾處理是城市環境衛生工作的中心環節,加強城市垃圾污染防治,貫徹城市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方針,形成垃圾處理產業,帶動環衛行業發展,是實現環衛經濟循環的一項重要策略。因此,推動垃圾處理產業化,實現環衛經濟循環首先要改變傳統觀念,將垃圾減量收集、清運、處理、處置和回收利用視為完整的系統,變僅重視垃圾末端處理為重視垃圾從產生到處置的全過程管理,大力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垃圾分類收集是一項全社會的系統工程,是垃圾資源化的前提。垃圾分類收集不僅有明顯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同時有著明顯的經濟效益。廢品從垃圾中分離出來,不但減少了垃圾總量,減輕政府對垃圾收集、清運、處理等作業負擔,而且廢品的回收利用,對回收企業、加工企業、加工單位和居民都有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所以應堅持政府組織、社區承辦、行業管理、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原則,制訂垃圾分類收集的試點計劃、推行計劃,并積極籌建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系統;規范廢品回收市場,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鼓勵建立生活垃圾資源回收企業,實現生活垃圾資源回收利用,從源頭減少垃圾處理量,降低垃圾處理成本。
5改革城市垃圾處理體制,推動垃圾處理產業的進程
5.1轉變政府職能
政府由城市垃圾處理的投資者、管理者和經營者轉變為城市垃圾處理行業法規的制定者、規劃者和編制者,投資的引導者和行為的監督者。打破現行城市垃圾處理政企不分、壟斷經營、非市場化運作的局面,把城市垃圾投資建設和經營管理的政府行為轉變為企業行為,通過企業的自主經營和自我約束行為,減少資金浪費,降低投資和處理成本,提高經營管理效益,打破城市垃圾處理過程中政府一管到底,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被動局面,成為真正的依法監管者。讓城市垃圾處理通過市場運作,將資源重新配置,淘汰計劃經濟產物,按市場規律進行產業化調整。
5.2加強政府調控
轉變政府職能不是削弱而是加強環境衛生行政管理。城市環境衛生是城市建設與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環境衛生公益性強、社會性強、政策性強,在新舊體制轉軌和環境衛生事業逐步走向市場化、產業化的歷史條件下,更需要加強政策引導和宏觀調控。
5.3建立健全有效監督機制
環衛是以為公眾提供“公共產品”為特點的新興產業,必須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實行產業化發展后,政府追求的目標與企業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政府追求的是社會公眾利益和環境目標.而企業追求的是利潤的最大化,如果政府不加強對強堆企業的監督,企業就有可能損壞社會公眾利益和環境目標。因此,在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的同時.必須建立、健全有效的監督機制,確保社會公眾利益和環境目標的實現。
5.4加快立法步伐,加大執法力度
推進垃圾處理產業化,實現環衛經濟循環,是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通過政府扶持、社會參與垃圾處理產業與環衛有機結合的市場運作,是實現城市垃圾資源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推進垃圾處理產業化,實現環衛經濟循環,必須有政策的支持和國家法律、法規保障。目前,人們的環保意識普遍不強,亂扔垃圾成為習慣,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步履維艱。當務之急,政府應當出臺強制的垃圾處理專項法規,促使垃圾源頭削減和資源化利用。
總之,推進垃圾處理產業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然選擇。要實現環衛經濟循環,就要以垃圾無害化處理為中心,以市場為取向,以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指導,形成垃圾處理場的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管理體系;垃圾處理技術與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及維修服務體系;廢舊物質的回收、加工、利用、處理體系;垃圾收集、輸送、處理綜合利用體系。這4個體系圍繞垃圾處理形成一個相互銜接的產業鏈,實現環衛經濟循環。通過市場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垃圾處理的整體水平和綜合效益。
相關論文
專業專注學術服務 推薦期刊
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
工作時間:9:00 - 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