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章政瑛)“這些水稻,平均每畝穎花量達2900萬,要比一般的水稻超出跨越300萬。”今天,在同里農業科技示范園,沈生元指著成片的水稻田告訴記者。所謂穎花量,是指一畝水稻的開花總量,一朵花結一粒谷,每畝水稻就能夠結2900萬粒谷,以千粒重26克計較,每畝田的估計產量可達750公斤。
沈生元是市農委農技推廣站,他所指的水稻是切確農業的焦點示范區,總面積為39.28畝,從種下的第一天起,這些水稻都按切確農業種植要求操作。
所謂切確農業,就是操縱GPS定位系統和電子計較機,把農業辦理定量化、數字化,做到切確功課、切確施肥和切確估產。我市是江蘇省切確農業科技落戶示范市,早在2004年就與南京農業大學進行了切確農業示范合作,并進行了小面積試點。
本年是切確農業焦點示范面積最大的一年。市農委相關擔任人闡發,吳江已具備大面積實施切確農業的根本,吳江土壤檢測數據已全數數字化,繪出了數字地圖,并采用GPS定位系統進行了定位,專家按照土壤、作物、品種、氣候等材料設想出一套軟件,指點消息終端進行切確操作。
沈生元說,焦點示范區的每塊田的土壤理化性狀都分歧,工作人員按照現實環境,制定出分歧的施肥方案。“從現實操作環境來看,我們采用了個性施肥的方式,合理配比肥猜中氮磷鉀的含量,添加施肥次數,削減施肥總量。”
這種辦理方式,有點雷同人們攝生過程中的“少食多餐”。“據測算,通過肥水的合理調控,平均每畝田可削減1.2公斤純氮流失量,若是全市20多萬畝水稻全數推廣切確農業手藝,一季水稻可向外部水體削減240噸純氮的排放量,這將無效削減農業面源污染。”沈生元闡發。
“保守的耕耘體例是看天、看地、看苗,憑的是經驗堆集,數字化耕田是按時、定量、定位,靠的是切確辦理。”沈生元闡發,由于土壤前提、病蟲害發生的分歧,需要的化肥、農藥量具有較著的差別。而保守農業肥藥用量“一刀切”,導致過量肥藥,不只華侈,還會加重農業面源污染。
“顛末科學切確的辦理,每一次施肥用藥都能夠真正把肥藥施到刀口上。”沈生元說,試點結果顯示,同樣面積的田塊采用切確農業出產手藝,可間接削減化肥用量,添加畝產量,無效削減以氮為主的化肥殘留物的排放量。
近日,副省長曹衛星在吳江調研時,對我市的做法賜與了充實必定,他認為我市的切確農業手藝在全省領先。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