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江西省玉山縣四股橋鄉樟木村的農人專家和前來進修的大學生查看水稻的出穗情況。CFP
吳孔明是“60后”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我國第二代農業科學家的領甲士物,持久在野外處置棉花害蟲的生物學、節制手藝和轉基因抗蟲棉的平安研究。近日,記者采訪他時提到《科學》曾以封面論文的形式頒發他的科研團隊的論文—《生態學試驗Bt轉基因棉花種植可推進對害蟲的生物節制》,他卻回應:人才評價不克不及只看論文,出格是農業人才。
記者:您如何看我國農業人才的現狀?
吳孔明:
新中國成立65年來,農業范疇的專家,到此刻曾經有三代,第一代如中國農業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老所長齊兆生、我的導師郭予元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他們的特點是在祖國最需要的處所扎根,出格領會農村和農業出產,在艱辛前提下幾十年如一日,安身處理出產現實問題,有頑強的開辟。我們這一代,是在老一代農業科學家打下的根本上開展根本理論研究,次要通過理論立異鞭策手藝。再下一代,與我們年輕時比力,有更寬闊的國際視野和豐碩的根本理論學問,如我的學生陸宴輝,他們頒發的科技論文數量較多。但和前兩代人比力,他們對中國現實的農業、農村和農人還缺乏領會。
記者:評價農業人才,論文目標有多主要?
吳孔明:
我認為科學人才不克不及簡單看論文目標,出格是評價農業人才。農業科學人才分兩種,一種是搞根本研究的,在嘗試室里就能做出來,能夠以頒發論文為主;另一種是處置使用手藝研究的人才,要按照財產的需要,辦事出產一線,到野外搞研究,幾十年如一日,他們就不應當把論文看得太重,該當以專利、社會效益、使用規模來評價。他們應更多地出此刻田間地頭。
記者:您的研究團隊屬于哪一種?對他們有哪些要求?
吳孔明:
我們課題組次要研究棉花蟲害防治,方向于使用。農業科研人才的培育離不開農業實踐。我對我們團隊的要求,就是到出產一線去。我感覺年輕的農業科學家要取得令人信服的,必需到農田出產一線去,把老一輩科學家的優秀保守傳承下去,要理論連系現實。由于此刻我國的棉花種植已計謀性西移,我要求一部門學生,一年有一半時間在新疆的棉花,由于“接地氣”對一個農業科學家的成長來說,至關主要。
記者:總有一些科學工作者熱衷于拿項目,哪個科研項目錢多就選哪個,您怎樣看?
吳孔明:
我小我的經驗是,農業科學家該當連系國度的農業出產需求來選擇本人的研究項目,而不克不及跟著項目走,不然容易丟失本人的方針。別的,必然要有一個持久研究的項目。我昔時選Bt棉花的科研項目時,并沒有幾多項目經費,但看到基于棉鈴蟲曾在我國形成逾百億元間接經濟喪失,我國1997年起頭種植Bt棉花,到2000年已在華北地域大面積貿易化種植,但人們對大規模種植Bt動物對生態可能發生的潛在影響還缺乏經驗和學問,所以選擇了這個項目,并和我的團隊花了20多年時間做研究。
記者:有些老科學工作者感覺此刻的年輕人才愛講前提,不那么講奉獻,是如許嗎?
吳孔明:
也不克不及簡單這么看。此刻的年輕人,糊口壓力比力大,面對的選擇也比力多,我們要給他們以充實的理解,在辦理上締造優良的成長,給他們響應的待遇,事業留人,為優良的青年人才供給晉升通道。好比中國農業科學院近兩年實施“青年英才打算”,用盡可能優厚的待遇,鼎力引進優良青年人才。對“青年千人打算”中的人選,除了國度供給的前提外,中國農科院還專項供給100萬元科研啟動費和200萬元儀器設備費。同時,農科院按照100平方米住房尺度,為海外精采青年人才、國內優良青年人才、“青年千人打算”人才入選者供給安家費補助,這些城市讓他們感應、暖心。(本報記者胡其峰袁于飛)
作者:胡其峰袁于飛來歷網-《日報》)
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