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大量應用的物理和化學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但是大量農藥和化肥的不合理應用嚴重影響了生態農業建設的步伐,接下來小編簡單介紹一篇優秀農業生產論文。
從延壽縣農業生產情況來看,應該充分重視化肥農藥應用的廣泛性與普通性,認識到長期使用大量化肥與農藥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在農業生產中,必須努力控制好化肥與農藥的用量,以減少環境污染,充分把握環境保護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以做好耕地保護工作。
農業科技進步推動著農業新技術推廣,促進了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促進了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然而,在大量應用物化技術的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對耕地土壤和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必須看到長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對于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食品產業和有機農業的嚴重威脅,對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影響。因此,珍惜環境,保護耕地,給子孫后代留下一片凈土,將成為今后農業生產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長期課題。
1化肥農藥應用的廣泛性和普通性
現在全縣的土地沒有一塊不使用化肥、農藥,全縣的每一種作物都是在化肥、農藥大量存在的環境下生長的。從土壤到水源,從糧食到蔬菜,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一種作物不被化肥、農藥污染,不帶有化肥、農藥殘留。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推廣殺蟲劑“六六六”、“DDT”,70年代開始推廣化學肥料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人們對化肥農藥由不認識到認識,由不愿意使用到離不開,少不了,進而廣泛應用,大劑量使用。耕地土壤像吸食鴉片一樣越種越饞,由單一需求氮素肥料到大量需求磷肥、鉀肥、鈣、鎂、硅、鐵、硫及各種微量元素。在農作物田間管理上,由少量應用殺蟲劑,到大量應用殺菌劑,由水田應用少量除草劑到水、旱田大量應用除草劑,由應用觸殺型除草劑到大量應用滅生型除草劑,各類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品種繁多,應有盡有,特別是長殘留、長殘效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對土壤、對作物、對人類、對畜禽的危害已經構成了嚴重威脅。據調查1hm2水稻每年需要使用磷酸二銨150~200kg,使用尿素200~300kg,使用硫酸鉀150kg,使用硫酸銨100L及其他類葉面肥、微肥;1hm2玉米每年需要使用磷酸二銨150~200kg,使用尿素200~300kg,使用鉀肥100kg左右;1hm2大豆每年需要使用磷酸二銨150kg左右,使用鉀肥100kg左右;在蔬菜栽培上二銨、尿素、沖施肥料一樣不能少。水田1hm2每年使用各類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不少于7~8kg,旱田1hm2每年使用各類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不少于4~5kg,棚室栽培的各類蔬菜瓜果基本上從育苗移栽到采摘,終生離不開農藥,每隔5~7d就要噴施一次。目前全縣糧食、瓜菜的種植面積大約在12萬hm2左右,每年有4.8萬t的化肥施入耕地土壤,其中水田年用肥量在2.6萬t左右,玉米年用肥量在0.7萬t左右,大豆年用肥量在1.4萬t左右,瓜菜年用肥量在0.1萬t左右。全縣12萬hm2耕地每年使用農藥大約在700t左右。其中水田每年使用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在300~400t,旱田每年使用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也不少于350t。全縣化肥用量由20世紀90年代每年3萬t,增加到現在的5萬t,農藥用量由20世紀90年代每年300t增加到現在的700t。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我縣耕地土壤中化肥農藥的使用是呈明顯的逐年上升趨勢。
2長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的嚴重性和危害性
長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雖然對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防治農作物的病蟲草鼠害,增加農業收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長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的同時也對人們的生存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對農作物的產品質量構成嚴重威脅,對土壤環境和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危害。因此,必須充分認識長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所帶來的嚴重性和危害性。
2.1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逐漸攀升
耕地土壤中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呈明顯的逐年上升趨勢,造成農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土壤板結程度不斷加劇,化肥利用率不斷下降,農業增產效果不明顯。
2.2施肥盲目性大
盲目施肥,缺乏科學指導,氮、磷、鉀肥搭配不合理,大量的磷、鉀、鈣、鎂、硅、鐵在土壤中以不溶性無機鹽被固定,土壤中無機鹽增加,有機質減少,土壤板結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2.3二次污染
長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對耕地土壤的污染和對河流水域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大量的坡耕地使用化肥、農藥被雨水溶淋造成二次污染,造成異作物的嚴重藥害,造成河流,泡澤富營養化。
2.4長殘效農藥危害大
長殘效農藥的使用量有增無減,特別是長殘效除草劑在水旱田廣泛使用可影響3~4a后作不能種植其他作物,劇毒農藥呋喃丹、甲拌磷市場上仍有銷售,農民仍在使用。現在大部分農戶缺乏防范意識,每年春季水稻育苗,瓜菜花卉育苗盲目使用旱田土壤作為育苗土,每年都有近1/3的農戶因土壤中長殘效除草劑殘留不同程度的造成作物藥害,輕則幼苗生長緩慢,根系不發達,影響生育進程,重則種芽彎曲不拱土,出土不長根,大片死苗、枯萎,農戶只好扣床,重新育苗,造成了浪費生產成本,違誤農時。
2.5長殘效除草劑對后作的影響大
長期大量使用長殘效除草劑不利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造成后茬作物藥害日趨嚴重,直接威脅到農業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安全。目前,生產上經常使用的長殘效除草劑主要有:咪唑乙煙酸、氯嘧磺隆、異噁草松、氟磺胺草醚、唑嘧磺草胺、煙嘧黃隆、莠去津、氯磺隆等。
上述這些旱田除草劑都屬于長殘效除草劑,基本上后茬1a內不得改種玉米、向日葵、煙草,2a內不得改種水稻、高粱、谷子,3a內不得改種油菜、馬鈴薯、瓜類和蔬菜,4a內不得改種甜菜、亞麻。玉米田施用莠去津后茬第1年只能種玉米和高粱,高劑量施用或連年施用的地塊,2a內不得改種其他作物。大豆田施用氯嘧磺隆(豆磺隆、豆草隆)的地塊,后茬1a內不得改種水稻、玉米、小麥、高粱、谷子、花生、煙草、向日葵和苜蓿,連年使用的地塊,2a內也不得改種上述作物,3a內不得改種油菜、亞麻、馬鈴薯、瓜類和蔬菜,4a內不得改種甜菜。因此,防范長殘效除草劑,對后作的影響已經成為農業生產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也是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正確指導農業生產的主要工作內容。
閱讀期刊:農業工程技術
《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業)》(月刊)創刊于1980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主管,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主辦的國家級農產品加工行業期刊。本刊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等重要檢索刊物摘引和收錄。《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業》作為中國農產品加工行業的一個宣傳窗口,是發布有關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的重要載體。
相關論文